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为跛足道人作的“好了歌注”中,第一句是: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笏”在中国古代,一直意味着高官厚禄、位列朝班。是每一个读书人奋斗的终极目标。
自周朝起,天子执圭,臣子执笏,并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使用不同的材质。《礼记·玉藻》载:“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
东汉刘熙所作《释名》中道:“笏,忽也,备忽忘也。”
唐朝规定,官员需把笏板插在腰带上,骑马上朝。唐初时上官仪为宰相,独持国政。有一次凌晨入朝,骑马在洛水堤上,“望之犹神仙焉”。上官仪诗兴大发,写下了《入朝洛堤步月》一诗: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唐会要・舆服志下》载:“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诏五品以上执象牙笏,以下执竹木简。”
明朝《正字通》载:“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
清朝废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