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比克文学,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句子,www.dopic.net】
当前位置: 《史记》的多舛命运 > 正文

《史记》的多舛命运

专题: 故事
作者:青青白杨8 时间:2021-08-06 18:30:44  阅读:262   网上投稿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我们都不陌生,它地位极高,是“二十四史”之首,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说起《史记》成书过程,所有人都会唏嘘。司马迁前后一共用去14年的时间,才完成此书,其中一半是他遭受宫刑后,在狱中含垢忍辱三年完成的。我们都知道《史记》无与伦比的史学地位,但是你知道,这部旷世之作在完成后七百多年才被世人所推崇吗?

       《史记》最初,并不叫这个名字,称《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或者简称《太史公》。到了东汉末年,“史记”才成为通称。因为所写内容一直到西汉武帝时期,《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严禁泄露宫廷语,因此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

     《史记》成书后有两部,一部留存于宫廷,一部留在家中。 太史公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杨敞在汉昭帝时期,曾官至宰相。杨敞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但是没过多久,杨恽因为获罪被杀,这部书也没有流传开来。

        东汉时,班固对司马迁的《史记》提出三点批评:1、是非多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2、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3、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史记》的是非观和圣人宣扬的是不一致的,谈论学说的时候先道家后儒家;讲述游侠故事的章节中抛弃了真正的英雄而去描写奸雄;讲货物商人,大颂商贾而看不起穷人。班固的这个批评影响很大,司马迁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史记》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

        东汉朝廷也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表明东汉皇室依然不愿全部公开《史记》,只让杨终删为十多万字发表。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并不是太史公的原著。

        之后虽然有人对《史记》做出积极的评价,但也仅限于称赞它“实录”,并无特殊评价。

        一直到成书后七百多年的唐朝,古文运动的兴起,当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对《史记》语言风格“雄深雅健”的推崇,引起文人对这本书的关注,《史记》才从湮没的灰尘中,散发出光芒。宋元以后,《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一直到现代,《史记》超前可贵的“人本思想”愈被推崇出来。

       掩卷沉思,心中为司马迁鸣不平。呕心沥血十四载的著作,却遭到雪藏与删改;但是又觉得他幸运,因为岁月终将公平还与了他。这让我想起和他有相似经历的人。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因为超前的平等与民主意识,他为社会和家庭所不容,九十多岁离家出走,凄凉地死在一个小车站;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生前没人欣赏他的画作,潦倒至死,去世后20年,他的画作才名扬四方,每一幅都价值连城;哥白尼的学生布鲁诺坚定支持老师提出的“日心说”,被天主教视为“异端”,活活烧死。一个伟人势必是不幸的,观念和思想的超前,总是被别人远离和诽谤,承受孤独和痛苦。但他们却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和指路明灯,这样的人注定是极少数的。最后就借用司马迁对孔子敬仰的一句话来表达我对他的感受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