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父母这个话题来说,我不是没有感受到过他们的爱,我也很难说他们不爱我,但凡我还有点理智我就能说:他们当然爱我。只是,他们是否很爱我呢?我不知道,这份爱仿佛若即若离,我很多时候深受触动,很多时候渴望却感受不到一点。于是我曾经有了个结论:我的父母当然爱我,只是没我和他们自己想象中爱我。很多时候,我并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在一些不妨碍生命的情况下)
但后来我发现,我不应该为此感到难过,因为我也一样。或者说,人性本来如此:优先考虑自己。只是在社会化后,大部分父母在生命以及其他大事的选择上会倾向于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自己。如果这部分人是98%,那么可能有70%的父母是愿意把所有的东西都奉献给自己的孩子,40%的父母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发展情况,还有0%—10%认为孩子是累赘、抱厌恶的态度(数据没经过调查,你反驳就你对,注意“可能”“如果”这两个词)。不过除了最后一种情况,其他情况中的父母做错了吗?恐怕不能做一个绝对的判断。
首先,说说80%的这群父母叭,这个人群中简要分为两类:会表达自己爱的a类和不太会表达自己爱的b类。在他们都愿意奉献自己所有的情况下,显然a类在孩子教育上更能取得成功。b类,如果父母不会正确地爱孩子,一味强加,更容易让孩子变得压抑。当代很多家长都疑惑:我这么爱孩子,对他那么好,为什么他还不领情,反而和自己越走越远了呢?最后得出“现在的孩子太脆弱、娇气”等结论。然而事实是这样吗?从某一方面看是这样的:第一批00后的父母小时候是吃了苦的,很多人经历过温饱的问题。他们那时候只要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不会要求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但是00后不一样,他们出生在一个满足温饱后强调爱的世界里,他们早早知晓爱这个概念,爱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他们需要,当然就会向父母索取。打个比喻,在满足了温饱的前提下,对21世纪的孩子来说,爱就是他们需要的粮食。然而由于他们的父母经历过的童年中,能吃饱肚子就好,并没有注意这方面。他们自己成为了父母,就想给孩子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我做孩子的时候需要的,我孩子肯定也需要。”这当然不是完全错误的,毕竟物质是基础。然而只是物质当然不行,孩子们还需要爱。这时候,一部分家长就说了:这些孩子真是娇气,我们那个时候有这样的好条件简直要笑死,现在的孩子却因为个虚的东西要死要活,他们真应该懂事一点。要求孩子懂事没有错,但懂事的前提是让他感受到你的爱。孩子其实很敏感也很善良,他们天生就依赖、爱父母,只要感受到你的爱,会很体谅父母的。
其次,再说说40%这部分家长叭,我认为不能完全说人家错了。因为一个人要爱别人,首先要学会如何爱自己,懂得自己是如何感受到被爱的,才能让他想爱的人有被爱的感觉。刚刚说到的b类家长,很多就是不会爱自己,不懂得如何让别人感受到他的爱。而这40%,是学会了爱别人的第一步,只不过在我们的道德评价标准里,可能属于自私一类。但如果是正常家庭,从极端来说,这样的父母教导出来的孩子可能有两类:一种特别开朗坚强,自己给自己阳光,也愿意给别人带来温暖。一种自私一些,唯利主义,只想让自己过好。如果是特殊的家庭,比如离异家庭,孩子会受到更严重的负面影响,认为父母不爱他,或者自己是容易被人舍弃的,爱就应该只给自己,不愿意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