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买了《读者》杂志回来,看到一篇题为《像吃自助餐那样选书》的文章,读时觉得挺别扭,读完才发现,居然还是摘自“罗辑思维”。
文中说,每年出版的新书太多,而一个人精力有限,所以好多人会陷入选书的焦虑。而“你”去自助餐厅时,食物非常多,胃口又非常有限,但却不会焦虑。因为“你”会很好地利用3个参数去选餐。
哪3个参数呢?第一,自己爱吃;第二,贵,平常舍不得吃,现在奢侈一下;第三,听过,但没吃过,想尝一尝。选书也是类似,其中对于第二个参数,作者如此类比:“奢侈——选那些对自己涨工资、挑男朋友没什么用的书”。说实话,这句话我读了两三遍才明白啥意思。
不读对涨工资有利的书就是奢侈吗?我恰恰是最喜欢读“无用之书”的人,读书目的以喜欢为首,不是读喜欢的书,而是喜欢读书本身。读书是种精神享受,读多读少,收获有无,这些全无需在意。每年出多少书,跟我有啥关系啊?我才不去理会呢!
还有,为啥是“挑男朋友”而不是“挑女朋友”呢?是随意还是刻意?我看了很多“罗辑思维”的小文章,说实在的,许多观点颇有些功利性,也不能太往深或细里想,此篇谈选书的也是。另外,我还纳闷一点:性别很重要吗?
因为工作原因,每年也能出差几次,经常开会吃自助餐。可能是自助餐的档次没有作者吃的那样高吧,反正我吃自助餐的“参数”不像文中说的那样,这里就顺便说说我对自助餐的判断标准。
对我来说,自助餐如果有啤酒和西瓜,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档次,有咖啡喝那就更好了。这三样无疑都是我喜欢的,自助餐里能有这三样的话,档次就算说不上高,但是至少也不差。
至于作者说的因为贵平时舍不得吃,借助自助餐的机会奢侈一下,那是有些人的想法和做法,但不是我的。我还是第一个标准,不管东西贵不贵,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才去吃和多吃,不喜欢的美食,再贵我也不去奢侈地吃。要让身体诚实一点,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第3个参数,尝试一些没吃过的食物,对我来说也很少。有时候,面对很丰盛的自助餐食物种类,我仍然是选两三个自己最喜欢的就开吃了,留出点空间来,我就会多吃几片西瓜。所以吃自助餐时,我永远以自己喜欢和舒服为最重要的原则,很少去尝试别的,吃得简单又舒服就足够了。但是对于选书却全非如此,我家里的书内容五花八门,非常的杂,比如讲女佣的,讲辟邪的,讲编中国结的。选书杂而选自助餐简单,罗胖的观点于我全无用处。我本来就是个有点自得的读书人。
自得这词不太好,我重说一次——我是个自得其乐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