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比克文学,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句子,www.dopic.net】

在现实面前,读书究竟价值几何?

专题: 想法
作者:壹页书笺 时间:2021-06-16 18:34:29  阅读:214   网上投稿

中国有句俗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与耻辱。毋庸质疑,自古至今,填饱肚子永远是人们首先考虑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提出了人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他认为:人做事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且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而其它需求处于从属地位。需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形成并满足的。

在四五十年代的中国,人们每天的头等大事也是如何让肚子吃饱一点,对于其它需求是无心考虑的。

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早已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其它方面的需求开始不断涌现。其中国人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相较于国内家长们的各种鸡娃热情和行动来说, 同为世界人口大国的印度,儿童受教育情况,令人侧目和费解。

《贫穷的本质》一书中,列举了这样一个案例:珊塔玛今年40岁,是6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4年前死于急性阑尾炎。三个大点的孩子都上了小学,到八年级。另外两个小一点的孩子(一个10岁的男孩和一个14岁女孩)却都辍学了。

在我们看来,儿童辍学无非就是一个原因,家里没钱供不起。但是在珊塔玛家却并非如此。丈夫去世后,她将家里的地租了出去,自己干临时工,挣的钱足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开支。虽然女儿去田里干活,但并不是为了赚钱贴补家用。

珊塔玛的两个小的孩子之所以辍学,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想去上学,而她自己也就此作罢。从某种程度来说,作为家长,她似乎不太主动让孩子去学校,这也反映了她对待教育的态度,不是必须有而是可以有。

为什么作为家长,珊塔玛不十分乐意推崇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

也许从书中的某些观点可见一斑:教育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投资。人们投资于教育,就像投资于任何其他领域一样,目的是挣到更多的钱,增加未来的收入。

把读书当成一种赚钱的工具,这似乎满足了人们对教育功利性的一面最原始的渴望。

不管是印度妈妈,还是中国妈妈,如果一旦将读书与赚钱划上等号,她们将激发天生的狂热,去参与并谋划孩子的整个学业生涯。

就像书中说的,家长们似乎总将教育看成一种让自己孩子获取大量财富的方式。期待孩子在念完该念的书后,能找到一份高薪又轻松的工作,这便是他们倾尽所有得到的最大回报。

马达加斯加的家长们,则将这笔帐算得更精确,他们认为:每一年的小学教育会使一个孩子增收6%,每一年的初中教育增收12%,而每一年的高中教育则会增收20%。

可以推测,倘若没有这样的收益或是收获并不如己所愿,12岁的孩子可能出现的地方就不是学校的课堂而是田间地头或者商店杂铺。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早些年的农村地区,也一样存在。如果某人家里经济并不是特别宽裕,那么在负债读书和早点出去打工赚钱之间,大多数父母都会选择让孩子结束读书生涯,从此步入社会去挣取收入。

人们将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权衡得如此精确,在世俗的现实面前,读书已似乎不再是纯粹的启迪心智、增长学识和塑造人格的灵魂工程,而是变成人们急于通往幸福殿堂的桥梁。

不免疑虑,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在现实面前,价值几何?

也许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答案。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