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选择,相信没有人愿意当一个穷人,掉入贫穷的深渊而被生活暴击。
奈莉·萨克斯说,世间大部分的贫穷,都是一种陋习,是不良生活、不良环境、不良思想的结果。
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开篇作者便列举了一组令人惊叹的数据:
全世界不到5岁便夭折的儿童,每年有900万;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产妇死亡率为33%,而我们中国为0.0169%;
大多数非洲国家,人的平均年龄不超过55岁,今天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已达77岁;
人们过着每天只有0.99美分的生活......
不曾想,在我们已进入小康社会的时期,世界上还有如此贫穷的国度,人们因为吃不饱饭而忍饥挨饿、流离失所,而这些区域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非洲。
非洲作为人类祖先的发源地,为何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已基本解决吃饭问题的情况下,却成为地球上最贫穷的地区。
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的“贫穷陷阱”的怪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也就是《贫穷的本质》的两位作者,用了15年的时间,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健康、教育以及援助等多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如果说,吃不饱饭无力干活是使人们陷入贫穷的根源,那么根据世界粮食组织1996年数据显示,世界粮食产量足以向每人提供每天2700卡路里热量。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有能力让每一个人都吃饱饭,绝对的食物匮乏是不存在的。
既然,食物不是决定人们深陷贫穷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在制约着人们摆脱贫穷走向自足?
事实上,对于穷人来说,在现有的饮食结构中,并不会将偶尔多出来的钱去购买更多的食物,而是去买更好的食物,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打牙祭。
比如某天公司突然多发一笔奖金,在我们的心里认为这属于一笔意外之财,不大可能将它去置办日常的生活必需品或把它存起来,而是去外面吃顿大餐或者购买一个心仪已久的包包。这是一种穷人思维。
一个来自乡村的叫欧查•姆巴克的摩洛哥人,如果你问他,如果有更多的钱,你会用来做什么?他说会买更多好吃的食品,而这时他家的食物储备很可能还非常欠缺。
即使这样,也不妨碍他们家置办电视机、天线和DVD播放机等这些供娱乐的现代化电器设备。
也许我们能够理解, 为了使生活过起来不那么无聊和乏味,为了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他们会用减少食品消耗的的钱来满足娱乐感官的即时享受。
但,如果从贫穷的本质来看,既然都不具备享受的经济基础,何不将那些买东西的钱攒下来,聚少成多积累原始资金,用到将来能够赚到更多钱的地方?
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一 穷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他们不具备这种胆识与战略眼光;二 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就算中了彩票手握巨款,也不一定能找到好的投资项目;三 关注当前,没有规划和长远打算,不愿在值得做出改变的事情上多花一点时间。
而富人的想法却恰恰相反。
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人永远无法赚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
由此可见,贫穷陷阱的背后,实际上是人的思维陷阱。只有自己的认知改变了,相应的事物才能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