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比克文学,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句子,www.dopic.net】

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优雅地牢骚,含蓄地言志

专题: 想法
作者:醉东枫 时间:2021-05-10 18:36:24  阅读:293   网上投稿

大凡名人,幼时都会表现出很多不凡之处。当然,这些"不凡之处"不外乎爱好学习、珍惜时间、孝敬父母之类。而司马光的"不凡"在于他临阵不慌,"凛然如成人",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一举成名。

一年夏天,一群小孩在缸沿玩闹,一不小心,一个小伙伴掉进了水缸里。大家都乱作一团,年纪小的孩子被吓得嚎啕大哭。唯有司马光当机立断,用一块大石砸向了水缸。如果不是司马光的急中生智,恐怕小孩早已命丧黄泉。也正是因其能遇事静心,且临危不乱,才能成为一代大儒。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从小聪慧好学,七岁便可口述《尚书》,很快其神童之名远播。司马光十九岁时参加会试,结果学识渊博的他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途,后来官至宰相,位极人臣。

司马光一生,干了三件“流传千古”的事,一件是小时候的私事——砸了自家的缸,一件是公事——编写《资治通鉴》,还有一件是国家大事——反对变法,前两件名垂青史,而后一件臭名远扬,反对变法这件大事几乎葬送了大宋的江山,也几乎让他沦为民族罪人。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这里需要了解的是,司马光其时与王安石不合,暗含了对王安石变法不满,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退居洛阳期间,司马光不仅有时间专心编撰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还有闲暇时光搞文学创作,例如,一首描写初夏美景的《客中初夏》就是那个时候创作的。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这是一首夏日即景之作,诗人抓住初夏特有的天气特征和景物,远景近景相结合,虚景实景相衬托,形象鲜明,境界恬静,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快的夏日小景。

前两句“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写初夏气候的变化。首句写久雨初晴,天气变得清朗而暖和。“乍晴”,初晴,可见雨已经下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次句写对面的南山景色因此也变得清晰可见。“当户”,正对着门户。住房一般坐北朝南,既然称“南山”,显然在住房的南面,而且距离相当远。“转”字写出了南山景色的变化,可见下雨天南山的景色是朦朦胧胧看不清楚的。另外,“晴”、“明”押韵,使得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三句“更无柳絮因风起”借用南北朝刘义庆《咏雪》 一文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原来是东晋才女谢道韫说的,她将雪比作柳絮,非常形象,收获了“咏絮才女”的美名。但这里的“柳絮”是另有所指的,它指的是王安石等变法官员。这句描绘了眼前没有随风飘荡的柳絮这一情景,因为入夏了,杨柳飞花的迷濛景象已经过去。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如柳絮般长袖善舞的钻营者的不喜,决意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

最后一句“惟有葵花向日倾”,指出了葵花向着太阳开放这一景象,也是有寄托的。本句中的“葵”,并非“向日葵”而指葵菜,也有向阳的习性。当今许多人把这句中的“葵花”释为“向日葵”,连许多古诗书编者都不例外,实为谬误。因为向日葵原产美洲,明代后期才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葵”不能混为一谈。

此时,正是葵花的时节,葵花在属于它的时节开放。柳絮的时节在春暮,却已是过去了。时节一过,柳絮也随之消失。这里的“葵花向日”是“喻新主当阳,小人道消,君子道长也”。如此说来,诗中所写就是一场政治风雨过后云散日出的“可喜”形势了; 联系北宋中期改革与反改革斗争的反复和司马光本人的政治态度,那么,此诗便是暗喻王安石变法失败和保守派重新得势了。

整首诗随着描述画面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生态的喜恶程度。诗人不喜欢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美随风飞舞的柳絮,而对葵花有偏爱。但是,诗人非独爱葵花,而在于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愿诗人本人"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诗人说“葵花向日”,实际是在表明自己对皇帝忠贞不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的思想。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