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小小》
很多阅读者应该不会完整读完这首诗,或者重复去读。为什么?太多小小,视觉疲劳,阅读疲劳。最初阅读,我也是如此,几乎打算返回。
然而通读下来,我不这么看了,相反连着读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越读越小心翼翼,越读空间越狭小,好像手里握着一颗鸡蛋,不断在用力去挤压,越用力你的心收得越紧。
回头想了想,之所以出现这样视觉与感官的紧密羁绊,应该可以通过三个点解读:
其一,以“小小”为题(点睛),本身就会带给人心灵上轻柔的触摸与慰藉。随着不断重复,会带给人收拢情绪的心理暗示。
其二,画面的构筑(意境)。全诗用24个“小小”将一个个独立的元素凑成一幅幅温婉的图画,时而带着一些烂漫无邪的天真,时而带着一些“风轻轻一吹就消散”的小忧愁,还会渲染一点儿童般的小确幸和娇嗔,让人读来心疼。
其三,元素的细心挑选(意象)。云望天、鸟依树、母亲抱着我、祖母点着烟......都是一些来自童年记忆中最柔软、天真烂漫的意向,同样也最能触动人的心弦。
其四,结构的思考(逻辑)。第一段是就空间上从上而下地俯视,视角纵向下落,比较有层次感;第二段从外而里,情感的横向嵌入,比较细腻;一横一纵,构成了思想和结构上的立体感。
这首诗我读得“很累”,我相信诗人也写得“很累”;
我读得小心翼翼,我相信诗人也写得小心翼翼;
生怕触断了正在沉吟的琴弦,惊醒了童年无忌的美梦;
202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