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图‖琴心劍胆
堆石为垒祭穹灵,幡彩重叠气运生。
非是歌中相会处,只闻祈愿颂佛声。
(20210403)
琴心劍胆摄于板街以下为百度搜到的蒙古族祭敖包习俗介绍,诸君上眼(侵删):
敖包是蒙古语的直译,也有译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思是石头堆。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标识,就像我们现在的路标一样。在很多市县交界处,都能看到类似“某某县人民欢迎您”的标语,实际上还起了界标的作用。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安康平安的象征。
“敖包”在蒙古族地区随处可见,一般都是用石块垒成,也有用土堆起来的,有一个的,也有中间一个大的,左右各有六个小的,多筑在山顶或者高地之上,呈圆形,大的有数丈,顶端植有柳条,系有哈达和绸带等,远远就能望见。
(二)祭敖包
“敖包”在蒙古人心目中象征天与神,世袭传颂,源于草原游牧民族敬奉长生天的信仰,崇高至尊,在过去,都是以部落为单位,有部落首领带领,由部落中的萨满(巫师)主持仪式。现在一般都要在农历五月举行祭敖包的活动。
到了清朝,随着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与盛行,自清朝起,以盟与旗为单位,每年都会有一次盛大的“祭敖包”大会,选择农历五月中旬,届时邀请寺庙中的喇嘛来诵经,祭祀大会因规模不同一到三天,周边的牧区如过节一样,穿着民族服装,男女老少都前往参加。
礼仪结束后,人们都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木制碗或银碗,开怀畅饮,品尝手把肉与各种食品,随后,就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蒙古民族传统的竞技活动,为优胜者发奖品。
(三)在敖包真的能相会吗?
近些年,随着一首“敖包相会”的歌,把祭敖包这隆重的节日说成青年男女借此相见,甚至来敖包幽会,实是对蒙古族习俗的不尊重。
追溯“祭敖包”的渊源,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东胡开始,就有祭天之俗,堆土插柳,“祭敖包”实是草原游牧民族“祭天”的遗风,祭祀上苍,保祐风调雨顺,草木丰盛,畜牧繁衍,部民健康,这是游牧民族传统的礼俗。
当蒙古人每逢外出远行,凡见到有“敖包”,都要下车或下马,拾几块石头或捧几捧土,添到敖包上,向“敖包”合十参拜行礼,祈祷平安,然后才上车或跨马继续上路。琴心劍胆摄于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