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好久没联系了。能帮个忙吗?老家种的纯天然橘子能帮忙分享到朋友圈?”紧接着是大学同学小小发来连一串编辑好的文案和配图,大学毕业都有10年没联系过了。
“昨晚我在朋友圈分享了吃火锅照片,怎么也没见你帮我点个赞,集齐20个点赞可以送小菜”。某同事抱怨道,我一笑而过。实际上我那晚加班到22:00才回家。
“小姐姐,早安!今天天气有雨记得带伞”。某周六早上6点多钟,我被短信提示声从睡梦中叫醒。谁呀?原来是某理疗店工作人员发来的。倒头继续睡,后面一周白天黑夜的被动接收到这样的微信留言。
“看你朋友圈,感觉你的身体经常抱恙,注意身体。”朋友关心道。
……
自从有了微信,上述的现象已是常态化。相信大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微信本是一款便于大家沟通交流和分享彼此生活的软件。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发现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动被大量的信息干扰和吞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也在被五花八门的图文信息及微视频等分散。随处可见的“低头族们”刷着朋友圈、抖音、小红书等“速食快餐”软件,看着各类的博主、大V们在视频中传达的碎片知识或者话题。1小时、2小时、3小时......根本就停不下来,年轻轻的,颈纹跟“救身圈”似的,镜片也是越戴越厚。
2020年之前的生活中,我也是刷爆朋友圈的小能手。撒狗粮是专业户,晒美食连刮台风、下大雨都不放过,晒家庭生活合集起来简直够张艺谋导演拍上180集的家庭版电视剧,能晒尽晒。这么多年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完全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论去哪吃饭,饭前一定要先“杀菌消毒”拍照晒朋友圈,有美术基础的我,是不会随便拍美食的。来先构图、对焦、裁切、加滤镜、拼图、编写文案,校对文案。差不多了,准备1、2、3发布。哎呀,忘记定位了。删除,重新定位发布。图文都发布到朋友圈后,总算可以开吃了。然而心里不踏实,时不时就得看一眼,看有多少人点赞、多少人评论。看着点赞人数越来越多,心里美滋滋的,但一桌饭菜都已成冷盘和冷菜。偶尔自己花了一两个小时制作的短视频分享到朋友圈无人问津时,那种挫败感不亚于高考失败。
每逢假期,我和先生都会尽力陪家人一起度过。家里的老人定居在江苏,而我们年轻的人定居上海。只有周末或者假期才能团聚。老人家知道我们放假要回去看他们,早早就准备大量的新鲜食材。刚到家门口就闻到熟悉的味道——孜然羊肉、黄豆炖猪蹄、清炒虾仁等,一桌美味佳肴,热气腾腾的。延续一如既往的习惯,来先“杀菌消毒”晒个朋友圈,图文编辑好发布后,一家人等了我10多分钟才开始动筷子,吃着吃着又开始惦记着朋友圈有多少人点赞和评论,没有心思好好吃饭,快速的吃完后立马拿着手机看朋友圈。饭后一家人的状态,三人玩手机,一人看电视。有一句没一句,大家都忙着刷朋友圈,玩手机。结果呢,难得的假期就在这种状况下度过。
朋友圈那边评论来了,“看着都想吃,好幸福丫,一桌美食,羡慕啊”。“我也想吃,你们家真是满汉全席啊,这么多好吃的......”我这边立刻回复:是哒!特别好吃,色香味俱全。实际上为了发这次美食到朋友圈,我花了半个多小时,吃到我嘴里早就成凉菜了。后来,我从先生那里得知,这桌菜是老人家一早就去菜市场买的新鲜食材,亲手制作了一下午。顿时,我感到愧疚和后悔。为了朋友圈那点评论和点赞,我伤了老人家一片心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生活中,应该有不少朋友和我一样,离不开手机,离不开朋友圈,因为在意和害怕失去。一开始我使用朋友圈初心是记录生活,让远方的父母知道我过得很好,不用担心!然而刷圈晒照时间长了,初心也就越走越远了。曾经没有朋友圈的日子里,陪家人朋友们一起聚会的快乐是那么纯粹和自然。美食传递到舌尖的纯天然的味道是那么的美好。陪伴家人和朋友聊天是那么和谐融洽。想念没有朋友圈的日子,重新回归没有圈子的生活。
朋友圈再见了!朋友圈待久了,没有把朋友圈住,反倒把自己圈进去了。2021年后的我已不再将自己的生活暴晒在朋友圈里,开始将刷、晒朋友圈的时间用于考试和陪伴家人中,好好的享受家人制作的美食,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快乐不是依靠晒朋友圈来感受的,而是用心去体会的。
真正的幸福,是要努力经营,超越朋友圈晒出的美好。
朋友圈再见!我要好好生活!在路上,不在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