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家访有点特别。本来是在前两天就要来的,被我改了时间。一改还是两次。家访的前两天初步确定了时间,老师说来之前再电话沟通。
没想到一个简单的电话算是确定了,进进出出,我没有安排时间收拾、做任何的准备,那一日正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睡着了,老师说:我快要到你楼下了。看着满屋的杂乱,心里紧张得回复:老师,改到下周吧,我明天出差今天在准备行礼。
不知道老师当时会怎么想,为了那一句临时改变的善意谎言内心还蛮内疚的。但看着久未收拾得房间与客厅,内心又充满了慌张:原来人在展现自我生活空间的时候,还是有所期待与最佳表现倾向的。
好在确实是第二天开始出差,连着三天,行礼确实也需要收拾,老师并没有提前沟通,算是给彼此打了个平手。
出差回来也就忘记这回事了,哪曾想周一的时候又接到老师电话:家长,这周什么时候方便来做家访呢?一看时间周四可以,没曾想刚刚确定好时间,收到部门通知:周四晚六点集体K歌。约好的时间是七点,哪里回得来嘛!
只好把周三原本安排好的活动往后推,就周三好了。
房间仍然没有收拾,下了班,急急忙忙回家,一边做饭的时候,一边收拾好沙发上的衣物,将散乱的衣服折叠整理好,将地面上的灰尘快速地扫了两遍,凌乱处稍加修整,将原本堆在沙发茶几上的杂物一一清理掉。摆上水果、点心,将珍藏七年之久的云南普尔红茶拿了出来。
匆匆忙忙的煮了晚饭,催促着儿子赶快吃,来不及看时间,收拾好厨房将垃圾丢到集中的垃圾堆的时候,感觉到手机在不停地震动。呀,恰好七点了,竟然让老师在门外吃了个闭门羹!
这儿子好象也恰好在卫生间,这个时候敲门估计也开不了门,只好让老师先等着。
这两个来家访的老师是孩子美术学校现有的班主任及未来高三的班主任,两个非常NICE与年轻的小伙子。在作家访的时候,让孩子把他近期画得所有画都拿来出来,对他的画做了一些具体的点评,询问了孩子文化课成绩,对美术课与文化课时间安排、重点突破做了策略上的交流。大体是高一高二阶段美术是打基础的阶段,周六上一天课,一周完成三张作业,其他时间建议都放在自己文化课的薄弱环节,在高一高二阶段将文化课基础打牢,到高三的第一个学期的时候将会抽出2个月的时间专门来对美术进行集训,以备考高三第一个学期的美术考试。看着孩子频繁地点头,他的规划是什么?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会全力以赴地来做这些事吗?很多时候拼尽全力,和JUST SO SO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就这样的假努力下往往会伴随着我们心里的后悔与懊恼,拼尽全力后要么是让自己满意的回报,要么是全力以赴的坦然与对自我的更为清醒的认知。
给老师准备的点心和水果老师没有碰,现在的班主任一直在与我交流,问各种问题,未来的班主任几乎没有说话一直在记录我们交流的内容,甚是温文而雅,两个人对孩子也一直是以一种欣赏与鼓励的语气在做交流。孩子坐在一旁,偶尔点点头,偶尔腼腆地笑一笑,算是认可,也算是对老师安排得一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认同。
这个美术班其实算是对学校文化课的一种补充,对自我兴趣爱好的另一层加码,曾经聊过:因为想要从事动漫设计,所以去学美术。有自己的爱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比高考的纯粹分数比拼更令我心宽。知道自己的爱好,然后为它做些准备不就是最好的自我投入吗?
就象两位老师,虽然只是一个不被人所过多重视的一个一周只有一次上课机会的编外班,那也要做好家访,做好与学生、学生家长定制的一对一服务,因为只有成就了学生才能够成就自己。职场不就是如此吗?只有成就了他人,才能够借以成就自己。
这种方式可以用到很多的场景,管理者的下属带教沟通,培训与学习项目的前期需求访谈,因为这些工作都是成就他人的工作,都需要通过他人的成功来成就自己的岗位。
短暂的家访并不短暂,它是新的起点的开始。
(齐帆齐微课第33篇,共1522字,累计6638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