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补遗卷二·四八】
诗能入人心脾,便是佳诗,不必名家老手也。金陵弟子岳树德滋园,初学为诗,《铜陵夜泊》云:“橹声乍住月初明,散步江皋宿雁惊。忽听邻舟故乡语,纵非相识也关情。”《古寺》云:“寺荒僧去钟犹在,碑老苔生字半存。《小艇》云:“满载谁知都是月,轻飞始信不关风。”其弟树仁,字乐山,亦能诗,《题随园》云:“依山偶盖看花楼,楼上看花五十秋。到此任为门外客,匆匆行过也回头。”《晓步》云:“黄鹂啼破绿杨烟,唤醒东风二月天。宿露欲唏云气散,斩新山色到人前。”“日日循途自往还,胸中绘得好溪山。今朝贪看沿堤柳,走过平桥错转弯。”《春闺》云:“吟罢伊谁共唱酬?金炉香烬漏声稠。侍儿俯仰偷眠态,似向灯旁暗点头。”
岳树德、岳树仁,俱袁枚朋友岳梦渊儿子。岳梦渊,字屿亭,号水轩。乾隆时诸生。清河南汤阴人,淹雅博达,综汇百家,精通文牍刑名,一代名幕。著有《海桐书屋诗钞》。
【闲言碎语】
“诗能入人心脾,便是佳诗,不必名家老手也。”袁枚在此阐述了一个诗之优劣的标准,即是否能够入人心脾?同时,袁枚还说出了一个真相,能够创作出入人心脾之佳作者,未必是名家老手。那么,为什么名家老手的诗佳作者居多呢?一来是名家老手的诗歌创作水平确实高;二来是普通读者对名家老手的过度崇拜。世间事物,凡是评定好坏优劣之过程有主观因素存在的,都会因为名家崇拜而影响结果。比如,体操、跳水等比赛,裁判就容易受到选手经历、名气等影响给出不同的分数。再如,在酒类评比时,须得隐去酒名、产地等才相对公平准确。诗歌作为一种理解、欣赏程度与读者学识、经历、情绪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的文学形式,其是否为名家作品,的确是读者选择阅读与认真评价的重要因素。倘若不是名家老手之作,许多读者可能连看都不看。人家都没有正眼看你的作品,怎么可能会认真理解、欣赏你的作品呢?
怎样才能解决自己名气不大的问题?这个问题真没有一定之规。正途就是多练多写多发表,至于其他旁门左道,我就不一一详说了。有愿意走歪途而出名的,其亦必然无师自通,也不需要我一一详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