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看到一条新闻,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在保险行业摸爬滚打了三年,却负债十几万,黯然出局的事情——
干保险3年,负债十几万”,28岁保险打工人的赔钱干活历程
看到这条新闻,颇感意外。之所以意外,主要是两点:
一是好多年前看到作为上市公司的某保险公司一把手马某某公之于众的一年薪酬高达6000多万元,而这个年轻人居然没有赚到钱,反而负债,反差太大,也非常扎眼。
二是这个年轻人既然不赚钱反而倒贴,却没有及时止损离开,浪费了三年的青春。
一直以来,对保险这个行当没有好印象。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某保险公司经纪人向单位游说,推销一个所谓储蓄型保险品种。保单是2000元,平时没有过问,若干年后收到单据之类的什么东西,上面只有1800多元。
还有一个因素,也加重了我对保险这个行当的不好印象。为了避免保险推销员骚扰,许多居民在自家门口写上“谢绝保险”字样。至于征婚广告,也有类似情况。
另一方面,从见诸于公告的年度报告看,保险行当盈利能力却是不俗的,以至于搞房地产开发的广州某企业也要在保险这个行当分一杯羹。
至于周遭难得一见的在这个行当混且混到一定级别的人,收入似乎也是不差的。少则二三十万,多则逾百万。
但是,看了这条年轻人三年负债十几万的新闻,似乎一下子觉得时空错位。
假设上面这些都是真的,不禁要追问:
——保险行当凭什么可以旱涝保收?
——是什么因素驱动搞地产的也要进入这个行当?
——为什么这个行当收入差距如此悬殊?
——处于底层的保险经纪人为什么如此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