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是用来怀念的,天上人间。
——题记
系列散文·三月风景图·原创图文保护
海滨:怀念三月29怀念三月,从十三朝古都长安到两汉三国最美汉中。去年三月,春分已过而清明将至,携家人回汉祭祖扫墓。车过东大街,登临古汉台。犹记当年求学时,周末常流连于古汉台对面的新华书店,寄信件就在书店旁边的邮局。那时候也常去古汉台,欣赏书法绘画展的各类作品,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日友好协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书法交流活动,我在现场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日本学者,铺开宣纸,饱蘸浓墨,用汉隶书写出“听雨”两个汉字,笔力遒劲,古意盎然。至今想起,仍历历在目。
海滨:怀念三月29此刻又是三月,站在汉中邮局的旧址前,仰观露出飞檐画栋的望江楼,目光下移,一座颇具汉代简约典型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门内照壁之上,由启功题写“汉中博物馆”五个烫金大字;门楣上方匾额黑底金粉,题写着“古汉台”三个汉隶大字;一副楹联引人注目:到此最高,看芳树春流,一览兼收秦蜀景;何须更上,诵好山云影,五言已尽宋元诗。目睹此景,想起南北朝诗人李爽的五言诗《芳树》: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时。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海滨:怀念三月29斗转星移,岁月倥偬,时间飞逝,沧海桑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通讯和交通日益发达,汉中这座古城也焕发出新的活力。伫立在古汉台门前,春光明媚,微风拂面,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想起陈允平的那首《春词》:杨柳春风三月三,画桥芳草碧纤纤。一双燕子归来后,十二红楼卷绣帘。
海滨:怀念三月29我把镜头推前拉后,就像把时间拉长又缩短,把空间压缩又扩展。因为一座古城留给一个人的青春记忆太过深刻,影响太过久远。记得工作之初的许多年里,我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的空闲时间,独自一人,故地重游。看一看昔日校园,走一走过去走过无数次的莲花池,去东大街的新华书店买几本新书,脑海里浮现着一群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同窗,遥念着昔日志同道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故友。默默祭奠着逐渐远去的青春,暗暗激励陷入低谷中的自己勇敢向前。
海滨:怀念三月29怀念三月,其实也是追忆流逝的锦瑟华年。几年之后,当我在十三朝古都求学的时候,回望在汉中的大街小巷里寻找往昔记忆的那些瞬间,我才发现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需要不断被自己提醒和激发的,特别是当你遇到挫折与困难挑战的时候。这也许是许多人最不理解的,过去的已然成为过去,何必那么深情怀恋?我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在离开后的岁月里,我都会独自一人前往,频频挥手告别。
海滨:怀念三月29如果一个人很轻易地忘掉过去,那么这样的人也会轻易背叛。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真正懂你的人,才会从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里,看到你不轻易向人言说的深情,以及那些过往岁月里留下的印迹。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感的民族。我深以为然,并且始终坚信:每一个人的历史记忆,都是一个时代和一群人的集体记忆的横截面。
中学时代,读柳青的《创业史》;大学时代,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一种历史情结挥之不去,那是一个人对一个时代的感知与思考、体验与审视,那是一种生命的个体意识对群体意识的过滤与沉淀、结晶与升华。所以怀念的目的和意义,绝非怀念本身,而是不断记录过去以启迪未来。
海滨:怀念三月29去年清明前后,我与家人漫步在汉中新区广场,随手拍摄不少春天里盛开的五彩缤纷的花朵。维菊、虞美人和大丽花,红红黄黄,星星点点,构成一幅最绚丽多姿的春景图。忽然联想起仇远的那首《上巳感怀》:一春无况嬾游山,风景依然三月三。十里杨花深似雪,马蹄无路入江南。
我怀念古城西安的三月,也怀念古城汉中的三月,怀念着此生经历过的那些难忘的三月。此刻看着去年拍摄的风景图片,看着正在发生变化的许多人与事,我一直惦记着不曾忘记的故乡。汉中也被人称作小江南,我在三月温暖明媚的阳光下,不断向过去挥手告别,又不断深情拥抱这一段峥嵘岁月。我知道:生活永远在继续。
海滨:怀念三月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