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比克文学,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句子,www.dopic.net】
当前位置: 弑亲案,人间的亲情惨剧 > 正文

弑亲案,人间的亲情惨剧

专题: 想法
作者:梅花满园 时间:2021-03-21 16:37:32  阅读:340   网上投稿

人们还没有从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的震惊中回过神来,这个惨痛伦理的案子还没有了结,2020年12月3日,哈尔滨又发生了一起“ 弑母藏尸”案:14岁的女生因不想上学与母亲产生了矛盾,而将母亲杀害。

根据统计,在各类凶杀案中,弑亲案的比例不是太高,仅占凶杀案里的2%~4%左右,属于绝对的小概率事件。但是,因为这类案件往往是子女对生养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痛下杀手,给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上带来的的冲击和刺激,是巨大的!

孩子们为什么会对自己的亲生父母痛下杀手?当他们拿起作案的凶器,面对本应该至亲至爱的父亲和母亲伸出罪恶的杀手时,人世间所有的良知,所有的人性,所有的亲情,全部荡然无存!只留下满满的罪恶,变态的残忍,极端的自私!

诚如媒体分析,所有的弑亲案,都不是突发的,都是有征兆的,也是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易经》文言指出: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这就是说,每一起弑亲案的发生,不但有深刻的内在原因,亦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吴谢宇弑母案,源于其母长期以来对其的约束和控制,使得他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实质,已经严重背离。对外表现成绩优异,对母亲的安排言听计从,毫不反抗,但内在的压抑,早已经使得他蜕化成了一个时时要将母亲杀死的恶魔。而生活在单亲的家庭中,他根本没有宣泄内心压抑的渠道。

同样的,母亲独自将孩子抚养长大,已将孩子看成唯一的依靠和希望,只想孩子以自己的意愿成长,不能允许孩子有任何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和做法,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内心变化和精神需求。积久之下,母子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表面的风平浪静,隐藏着内在的鱼死网破和愤怒挣扎!一旦突破了临界点,悲剧的发生不可避免!

黑龙江的14岁女孩儿弑母,仅仅是因为不想上学与母亲产生了矛盾,进而发生恶性案件。这和上面分析的北大吴谢宇弑亲案,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问题是,孩子还小就不想上学,父母到底该不该管?我觉得,因为不想上学就要将母亲杀害,肯定不是单一的原因!不上学起冲突只不过是个引子。

我们不知道黑龙江的弑亲案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内幕,这有待于警方更多的案情披露。但“事发偶然,必有原因”,应该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一九一九年十一月《新青年》月刊,发表了署名唐俟的一篇文章《我们怎样做父亲》。这是鲁迅先生早年发表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在文章里面,鲁迅先生用了很大的篇幅,反反复复阐述了教育孩子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解放孩子的天性!

他指出,父母亲:“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建议父母“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其原因在于,我们作父亲的“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

鲁迅先生认为:第一,父母生育子女本是人类发展的正常状态,算不得对子女有恩,也不存在子女必须对父母报恩的问题。但传统观念却与此完全相反。认为儿女天然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对父母只能唯命是从,不能有半点违抗,而且子女对父母有报不完的恩。

第二,从生命延续发展的观点看,老一辈应该为下一辈作牺牲。因为新的年轻的生命更有价值,更可宝贵,更有发展前途。但传统观念又与此完全相反,总以为子女应该为父母作牺牲。

鲁迅指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他提倡:“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

我们通读鲁迅先生全文,就会发现,虽然过去了一百多年,文章里面的许多观点,放到现在也完全适用!现在社会竞争大,压力大,基于孩子的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焦虑也大。但是,如何正确教育子女,合理科学地引导,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压在孩子的身上,永远都不是过时的话题!只有解放孩子的天性,父母与子女相向而行,才能避免这类人间惨剧再一次发生!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