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一个富有节日气息的物件:年画。
记忆里的年画,是童年最鲜艳的作品了,年年有余的贴画、堂屋门上的钟馗像,一年一个样式,一个样式看一年。
现在看到那时候的年画,真还能把小时候的回忆一下子拉出来了呢。
“年画”这个物事,原型是门神,起源在秦汉时期的宗教崇拜,宋代才真正形成我们认识的年画的形式。
在宋代,宋太祖鼓励大臣们在安逸的失去生活中安度晚年,刺激了世俗文化的需求。
加上当时他不喜欢收藏名人字画,所以很多名人字画流落民间,给民间艺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
年画就从宗教崇拜物跳出来,成为流通的商品,以描绘世俗生活为主了。
那时候就相当流行钟馗呀、灶王马呀、门神门画什么的。但当时还不叫“年画”,叫做“纸画”,民国时期才开始叫“年画”。
宋代流行的样式,一直到明代时候有了变化,明朝政府建立以后,对驱魔什么的不太信仰,转而喜欢五谷丰登啦、百福临门啦、子孙昌盛什么的。
年画从此变得喜庆又吉祥。
明代开始,年画的内容慢慢集中在福、禄、寿、喜四个方面,这与当时官场和社会上流行的请客送礼、奢华风尚相映衬。
年画到了清代,可以说达到发展顶峰,这个时期的年画内容更丰富,像是渔樵耕读啦、耕织图啦、闲忙图什么的,就不像明代一样都一类奢华题材,就很有民间烟火气了。
清代的年画有个特色,就是里面的人物全是汉人服饰,从没有清代服饰的。
一方面可能反映了汉族人的优越感和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但清朝政府竟然没有强制做改变,不知是包容还是别的原因,挺令人匪夷所思的。
到了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年画生意不好做,内容也开始发生改变,更多与政治民生等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喜欢和购买的人更多。
到了民国时期,受近代印刷术的影响,木板年画受到冲击,后来很多种年画都被代替,只有门神呀、灶神等天地神仙还在用木版画,因为人们觉得木版画才能被神灵所依附。
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现代的年画从我们小时候看到的就是带着日期的,其实这不是原本就有的呢。
因为清朝中外交流的增加,在日期上面不好计算国外的公历与国内农历的差别,所以才做了这种带日历的年画。这种带日历的年画被一直使用到现在。
现在的年画就没那么讲究了,在农村里每年倒是都要领一幅带日历的年画,但也不讲究一定要用木板印刷的。
而且门神什么的,只有“大户”人家、住宅子的人家喜欢用了。住小区的人们,过春节贴个春联就算讲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