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书中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在我女儿三年级时,有一天我无意中从她的同学口中得知老师“打”了她。为此,我郁闷了很多天,想象孩子在学校里受委屈的各种画面和场景。几天后我跟她沟通:“妈妈开始知道这件事情时,确实很生气,恨不得跑到老师那里去跟她吵架,但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女儿说:“我就知道如果我告诉你,你一定会很生气,说不定还会跑去找老师。老师不是真的要打我,只是把作业本摔向我。”在我表示我不会去找老师后,她才把事情的经过告诉我,在孩子看来其实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她完全可以面对,根本不会受困扰。但是她担心妈妈会小题大做,担心妈妈会因此而焦虑。那时我才知道,比起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我的孩子反而更担心我。
这个小故事,让我想起我5岁的儿子,有一次小区的孩子们一起玩,因为跟着别人做了坏事被批评哭得厉害。带他回家的路上,他的好朋友对他说:你不跟我玩,我就去告发你做的坏事。儿子因为他朋友的话再一次吓哭了。于是,我气不打一处来,说到:如果乐乐有错,该我们承担我会和他一起承担,不用你来告发。然后把儿子拉回家,叫他以后不想跟这样的人玩了,因为我怕他再一次被欺负受伤害。结果,第二天,两个人还是高高兴兴在一起玩,跟没事人似的。
那次我就想,到底我在害怕什么?表面上我似乎害怕儿子受到伤害,但他真的为此受到伤害了吗?并没有,小朋友之间的对话其实并不是我们大人想象中的那般恶意,无心之话透过我的“有色”眼镜而变成恶意。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并不是对方,而是被我们涂上颜色的对方。在这件事情上,我把自己的担心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与其说孩子需要抗挫折能力,不如说父母更需要。孩子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脆弱,很多事情其实他们是有能力去面对的,比起所谓挫折,孩子们可能更担心的是父母的情绪问题。
而事后,儿子也跟我表示,当时哭是害怕妈妈会批评他,而当他听到妈妈说,如果他错了会陪着他一起去道歉、一起去承担,他就不害怕了。听到儿子的这番话时,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原来孩子最大的抗挫力是来源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当孩子知道不管我犯了什么错,爸爸妈妈不会因此不爱我,会陪着我一起去面对、去承担。那么挫折、困难都不过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一道风景、一段记忆。
克里希那穆提说:“真正的关怀就好比关心一棵植物,为它浇水,认清它的需要,给它肥沃的土壤,温柔亲切地照料它。身为父母,在内怀有信任与尊重,是养育孩子的最好土壤;在外给予高品质的陪伴,是孩子充满安全感的港湾。无条件养育是最好的抗挫折教育,爱是最好的抗挫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