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杂谈(14)阴寒之体
黄岐之
(一)
《黄帝内经》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自然界和人体所有复杂的变化,都是阴阳对立、依存、互根的必然结果。
人体中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病理变化。“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是阳偏盛和阴偏盛病机的特点。阴盛见寒,表现为实寒,体质为阴寒体质。
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阴寒过盛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阴盛则寒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之故。
阴以寒、静、湿为其特点,故阴偏盛产生的寒性病变以及湿、静之象,表现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脉迟等。所以说:“阴盛则寒”。由于阴的一方偏盛,常常耗伤阳气,会导致阳的一方偏衰,从而出现恶寒、腹痛、溲清便溏等。这种阳气偏衰的表现是由于阴盛所引起的,所以又称“阴盛则阳病”。 从病机变化来说,阴盛则阳病虽然也可区分为阳的相对不足和绝对的虚损,但是,由于阳主动而易耗散,而且阴寒内盛多因素体阳虚,阳不制阴所致。所以,实际上在阴偏盛时,多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阳气不足,难以明确区分为相对不足和绝对损伤。
(二)
阴寒体质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易引起体内阴气过剩、寒从内生的体质。常因饮食不节、寒邪外侵、年老体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阳气不足,阴气过剩、寒从内生,出现里寒证候,里寒形成之后反过来影响脏腑功能,易感寒邪。
常出现面色苍白,口唇色淡,容易疲劳,怕冷怕风,手脚冷,喜进热饮、热食,常腹泻,月经迟来,舌淡苔白, 脉紧或迟。
1.寒邪客于体内,阻遏阳气,故畏寒喜暖,手脚冷,乏力,怕冷怕风,喜进热饮、热食。
2.四肢不温,阴寒凝聚,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3.阳气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
4.寒邪困扰中阳,运化失职,故肠鸣腹泻。
5.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皆为阴寒之征。
6.脉迟或紧,是寒凝血行迟滞的现象。
7.性格内向,精力不足,精神抑郁,容易疲劳。
(三)
阴寒体质发病易患各种痛症如腹痛、痛经、关节痛等,耐热不耐寒。易见寒凝脏腑经脉的相应病变而见不同证候。兼及寒凝心脉、肝脉、胃肠、胞宫,寒犯肺和寒滞经脉。治疗大法当温中散寒。中药方剂可咨询中医生,对症施治调理。
阴寒体质的调养原则是温阳散寒。平时饮食应该注意温肾散寒,健脾温阳。平素注意调护改善阴寒体质,防止疾病发生。
1.饮食调理 阴寒体质的人平素饮食调理宜多吃令身体温暖的食物:①粮食类的面粉、高粱、糯米等;②肉类的羊肉、鸡肉、狗肉、公鸡等;③菜类的韭菜、芥菜、香菜、南瓜等;坚果类的核桃、松子、腰果、花生;④水果类的龙眼、花生、大枣、核桃、桑椹等;熟萝卜、白菜、芹菜、青菜也要适当吃些,以免进补过度而上火。青菜可用热性调料如:生姜、大蒜、胡椒同炒。黄芪、枸杞可以作为炖菜煲汤的配料。
2.生活起居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每晚睡觉前坚持用艾叶水泡脚。生活起居有规律,戒烟酒。
3.心理调养 结合生话、饮食、运动等调养,舒情志、少烦忧。
4.运动养生 适量运动,避免受风寒之邪。不适合长期游泳,运动要做一些温和性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健身操等。不可运动过度,少做高强度的运动,大量的出汗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5.四季养生 一年四季都要注意重点部位的保暖,如腰部、肩部、腹部、膝部。睡觉时,即使是夏天身上也要盖薄被入睡。夏天不适合长时间吹空调。女同胞最好不要穿露脐装、低腰裤,超短裙,冬天不要穿靴子短裙。
(四)
阴寒体质的人除日常生活及季节保养外,还可以结合中医的其它方式保健。
1.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9g),生姜(15g),羊肉(500g)。当归、生姜、羊肉切片,水煮收汁过半,温服,日三服。功用:温中补虚,祛寒止痛。
2.药粥。黑糯米补血粥。黑糯米100克 山药5克 红枣30克 桂圆10粒 红糖适量。大枣洗净待用。桂圆去皮洗净待用。黑糯米洗净,加入红枣、山药、桂圆适量水煮成的粥状,依口味加入适量红糖即可。具有益心脾、补气血的功效。
3.药茶。食欲差,反酸胃隐痛,腹胀腹泻,可以吃喝姜枣茶。痛经、宫寒喝红糖水。大枣白糖汤(大枣10个、生姜5片、白糖过量,每晚煎茶喝)对改良手足冰冷的疗效颇好。
4.艾炙。艾灸关元、涌泉、肾俞。痛经、宫寒可以艾灸三阴交。食欲差,反酸胃隐痛,腹胀腹泻,可以艾灸足三里、中脘、神阙。
5.足浴。坚持用艾叶、花椒、生姜煮水泡脚温通经络驱寒。
6.推拿按摩。揉搓涌泉穴、逸宫穴,按揉气冲穴,拍打肾俞穴。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四圣心源》曰,“浊气不逆,则阳降而化阴,阳根下潜而不上飞;清气不陷,则阴升而化阳,阴根上秘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环抱,是曰平人。”清气下陷,阴升化阳不足,阴气不平,阴气偏见而显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