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比克文学,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句子,www.dopic.net】

不仁、不知、不信,“十二子”就是小人

专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
作者:乐德乐 时间:2021-03-18 04:36:11  阅读:418   网上投稿

荀子先批判了战国时期很有影响力的“十二子”,然后为大家树立起榜样----虞舜、大禹以及孔子、子弓,荀子认为仁人志士的事业就是扬善抑恶,效法圣人之道,消除十二子的影响。那么仁人志士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荀子提出了“仁”、“知”和“信”三个概念。“仁”这个字很难有相应的现代汉语来解释,因为它实际上是一个哲学概念,或文化概念,译成“仁爱”肯定是不确切的。遇到这种情况,不如不译。“知”,作“明智”解,似乎还算妥帖。“信”字也很难译,【说文解字】诚也,从人从言。【說文解字注】言必由衷之意。我理解,“信”和“言”紧密相关,而且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既有前后一致的含义,更多的则是表里如一的含义,所以“信”更强调真、真诚。

正因为如此,荀子对这三个概念作了相对形象的解释,他说,认为可信的就相信,这是“信”(真诚);认为可疑的就怀疑,这也是“信”(真诚)。遇到贤能就尊重,这是“仁”;遇到不肖就鄙视,这也是“仁”。开口说话能够恰到好处,这是“明智”;不当说就保持沉默,这也是明智。知道何时沉默与知道何时说话是同等重要的。

接着荀子从“言”的角度,对圣人、君子和小人进行了区分。根据荀子的意思,著述丰富,敢说能说,说出来的话都很有道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普遍适用的,这是圣人;说话不多,不一定有多少创见,但中规中矩,说出来的话合乎圣王之道,这是君子;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巧言雄辩,一副自我陶醉的样子,但说出来的话不合圣王之道,这是小人。

所以,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做很多事,但不符合百姓的需求,荀子称之为“胡乱作为(奸事)”;整天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却不遵守先王之道,荀子称之为“心术不正(奸心)”;反应敏捷,口齿伶俐,能说会道,讲得浅显易懂,但不遵循礼法和道义,荀子称之为“歪理邪说(奸说)”。这三种情况分别在行动上、思想上和言语上犯了不合圣王之道的错误,是圣王坚决要杜绝的,因为“奸事、奸心、奸说”三者都违背了“仁、知、信”。

有些人脑子很聪明,但心术不正,心思没用在正道上,他们喜欢欺诈他人,手法巧妙,干着侵害他人的勾当,却把自己伪装得很正义,或者说得头头是道,但观点意见空洞无物,或者善于辩论,明察秋毫,但没有现实意义,不能用于实践。如果这些人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遭殃。

有些人行为邪僻而固执,有些人喜欢掩盖自己错误,不知悔改,有些人看起来是为大家谋福利,实际上是在玩弄阴谋诡计,有些人能言善辩但不遵循圣王之道,这些都是古代先王坚决禁止的。

聪明而不守法度,勇敢而肆无忌惮,明察善辩而行为偏执,这些人贪得无厌而孜孜以求,喜欢邪门歪道而党羽众多,就好像善于奔跑的人但走在歧路上,是没有前途的,又好像背着石头往下跳,结果只能更糟糕,正常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以上荀子分别从现实的、历史的和个人的角度,说明小人于己于人于国都危害巨大,这是荀子一贯的论述风格,先从反面反复把事情说透。

虽然荀子没有明说,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十二子”就是荀子笔下的“小人”,他们不仁、不智、不信。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