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人生有无限可能,决策时做好仓位管理
今日的文章源自与学妹的沟通,期间聊到了关于“选择”的话题,基于聊的内容,附上自己的一些经历与思考,希望对有相似想法与经历的人以些许启发。
“因为看见某位学姐做的事儿,感觉很好,于是跨考心理学,觉得以后也可以做那样的事。”
听见这些陈述的时候我很蒙圈,如此轻易地就将人生方向调整到一个未知态,似乎显得太冒险,以至于走着走着发现不对了,内心失焦,焦虑、迷茫,乃至惶恐的情绪紧随而来。
对事情基本情况了解大概后,没有给到确切选择,只是引导中点出了引发负向情绪最关键的点,留了一些沉淀了解自己和未来方向的建议
其中更重要的是,认清了不同选择的关键成本——
调剂成功意味着三年的锁定,二战也意味着一年的锁定,而自己内心最期许的探索状态其实是同构于实习或者工作的。
考虑到“赛道转化成本”,优先推荐从工作这个切口来探索。
聊完后,我转念也想到了曾经自己也有过的于此类似的经历,以及不断前进中迭代出的一些思考,以下。
第一次有类似的想法是在17年,当时在第一家公司待着。
那段时间觉得这公司的价值理念我太认可了,大家人也很好,觉得这就是我希望待的地方,类似于“吸引力源泉”?
加上遇见一个大学上一半就来这家公司待着的人,以及自己确实对当前专业做不到投入,当时也打算学那位的操作。
但是因为在回学校路上脑子回过身来,觉得这么个操作成本太高,而且自己还真吃不准真实的场景是不是我想的那个样子,于是放弃了当时的决断,打算换一种“接近方式”。
后来就把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来参加公司的各种活动以及可以接近的工作任务,以此来更近距离而又更低成本的方式来评估那个"这就是我想要的"的想法的靠谱程度。
第二次是18年,从第一家公司离开后,去之前领导创办的另一家公司参加活动。
那次刚好讲到“使命 愿景 价值观”,听完之后觉得太棒了,能来这里上班的话真是太好了,甚至当场就想问你们还招人不。
可能为人比较矜持,加上脑海里萦绕着一种约束,就没动。
回学校路上第一回的那种经历复现出来,暗自吐槽自己咋那么容易被说动,认为“这就是我要的”,都没深度验证过呢。
于是,大致上也算故技重施,将那段时间所有的空余时间用在参加这家公司的所有活动上,近距离观察体验,如此成本更低,也更真切。
以上两家公司,经过了解,最终都没有久居,也算给我打下了深深烙印,告诉自己别那么容易被感觉所带动,要去客观求证。
第三次有这种感觉的公司,也有着如上类似的经历,区别在于——
这家公司几乎贯穿我的大学生涯,而且也算拿到了正式邀请,只是经过观察体验,以及对自己内心的审视,也许以后这是我十分认可愿意参与的事业,但是近几年的我不适合在这里,于是最终选择了离开。
第四次,大概就是现在待的这家公司了。
从18年接触,到19年动心思愿意深度参与,再到去分公司实习,20年到总部,每一步都是逐级投入验证,再没有说像当初那样有过“这是我一辈子想要做的事儿,当下就得all in”。
而是更加审慎而全面的观察与体验,逐级投入,最开始的学习,后来半年期的实习,再到正式的工作,持续了解中逐步确认着更多信息,也才决定继续加码投入更多,同行更久。
以上大致就是别人的故事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经历了,试着做个小小总结。
以下论述背景对象为如我一般的年轻人。
谈恋爱的时候不要相信“白头偕老”、“一辈子只爱你一个人”等等类似的“终生誓言”,自己也尽量不要去说这样的誓言;
找工作的时候审慎对待“这就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情”类似的感觉,也要小心带给你这种感觉的工作、公司,以及,哪家公司这么念叨着,你都得多多留心,多方观察。
为什么会有如此说法呢?
大致原因来自于一句话吧——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在没有见识过更大的世界,拥有过多元丰富的体验时,审慎地说出过于“长期”甚至直接就是“终生”视角的话语,以及类似的决策。
因为伴随着高速成长,你会很容易失焦,发现自己像极了井底之蛙……
就如同《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在入伍前知道的做菜分类可能只有“加辣”和“加大辣”,直到去了部队,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做法……
人生路很长,可以做决策,但,注意决策成本,尤其小心,一次决策押上所有。
为了应对更多的可能,试着做好仓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