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比克文学,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句子,www.dopic.net】

赖辉东《论语史鉴》6.30水利专家孙叔敖!

专题: 散文
作者:冬晖 时间:2021-03-11 10:31:14  阅读:252   网上投稿

第30章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期政治家,外交家,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

      子贡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史记》记载: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达57次,《史记》对其评价颇高。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

      晚年的子贡也招收门徒,如陈子亢(曾问孔鲤孔子有没有给他开小灶),子服景伯(公伯寮背叛孔子时,曾欲帮孔子清理门户,被孔子拒绝)等都是子贡学生。

      子贡在尊师方面,也非常突出。孔子去世后,他守孝六年。

      子贡富而仁厚,他曾花巨资从别国赎回鲁国奴隶,并拒收鲁国给他的奖励,他还是孔子周游列国及孔子晚年生活的经济资助者。在外交方面,子贡表现非常出色,

      子贡死后,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博:会意字,从“十”从“尃”,《说文解字》对“十”的解释是“数之具也”,意思是说“十”是数字完备的标志,亦有齐全的意思。   

      “尃”有两个读音:fū和bù,意思分别是分布和普遍。“尃”不论哪个音作意符都符合“博”的意思,但将其与“十”合起来的寓意基本相同,表示四方中央齐备,即分布广泛。如《管子》:“土地博大,野不可以无吏”。

      博的本意是大;引申指丰富、宽广,如:《论语》:“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博又引申指广泛、普遍,如:《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又引申指通晓、知道得多,如:博古通今。

      又指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拿财物作注比输赢。也延伸出取得、赢得,如:博美人一笑。

施:《说文》认为,施指旖施,柔顺摇曳之貌。施的原意指“旗”,后延伸为施行,实施,安置,给人恩惠等意。

何事于仁:字面上理解为“关‘仁’什么事?”意思就是“岂止是仁?”

尧舜其犹病诸:其、诸两字都是虚词,无义。尧舜指传说中的两个圣王。该句后来被浓缩成一个四字成语:尧舜犹病。其中的“病”是“有心无力”,“很难做到”的意思。   

    《论语-宪问》中也有该句:“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韩诗外传》有两次引用这个成语,第一次是,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中有提到。

      第二次是同书卷八中,李克(段干木)和魏文侯之间的对话。

      汉代的扬雄在他的《答刘歆书》中也用到这个成语:“知人之德,尧犹病诸,雄何惭焉!”


能近取譬:“譬,谕也。”意思就是打比方。“譬”在先秦典籍中是个常用字,常与“如”连言,能近取譬这个成语源于《论语》,意为从身边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然后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章炳麟《菌说》:“独夫为我,即曰贪贼;能近取譬,即曰仁义。

全文理解为:

      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恩惠,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是仁人了吗?”孔子说:“这哪里仅仅是仁人呢,那一定是圣人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足社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立足社会;自己要腾达,同时也帮助别人腾达。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多替别人着想,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除了子贡,子路、子张、樊迟、颜渊原宪等弟子都问过孔子关于“仁”的问题,至于能称呼为“仁人”,孔子的要求是很高的。

      孔子评价楚国毁家纾难的斗子文为“忠”,齐国的陈文子为“清”,郑国的子产为“惠”,被称为华夏第一相的管仲勉强能称得上“仁”。

      孔子曾感慨:“吾未见刚者”。“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可见,刚者、圣人、善人有多难得。

    孔子认为,能博施济众,就可以算得上是圣人,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算仁人,平时要“能近取譬”就是达到仁人的方法。

水利专家孙叔敖

      在古代,治水是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凡是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人,都能流芳百世,从大禹到林则徐,历朝历代都有治水名人。

  大禹治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为夏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大禹之后最有名的就是孙叔敖了。

      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芈姓,蔿(wei第三声)氏,名敖,字孙叔,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人。春秋时期治水名人、楚国令尹。

      孙叔敖年少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他有能近取譬的优良品质,有一次出去游玩,碰到了两头蛇,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

      回到家中就哭泣起来。他的母亲问他哭泣的原因,孙叔敖说:“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见到了,恐怕我要抛下母亲先死了。”

      母亲说:“两头蛇在哪?”孙叔敖说:“我怕后来的人又会看见,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对他必定有善报,你一定不会死。”

      等到孙叔敖长大后,他出任了楚国令尹,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极为重视民生经济,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

      当时的楚国通行贝壳形状的铜币,叫做"蚁鼻钱"。庄王却嫌它重量太轻,下令将小币铸成大币,老百姓却觉得不方便,特别是商人们更是蒙受了巨大损失,纷纷放弃商业经营,这使得市场非常萧条。

      更严重的是,市民们都不愿意在城市里居住谋生了,这就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孙叔敖知道后,就去见庄王,请求他恢复原来的币制。庄王答应了,结果三天后,市场又恢复到原来繁荣的局面。

      当时,淮水流域常常会闹水灾,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孙叔敖为使百姓富足,国家强盛,就去亲自调查,主持兴修水利设施。

      公元前605年,孙叔敖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蓄水工程,今河南固始县期思陂灌区,后世称之为“百里不求天灌区”。

      公元前597年,他又主持修建了芍陂,使今安徽寿县一带成为楚国的粮仓,清代学者顾祖禹称芍陂为“淮南田赋之本”。

      芍陂原来是一片低洼地,孙叔敖就发动农民数十万人,修筑堤堰连接东西的山岭,开凿水渠引来河水,造出了一个人工大湖。有水闸可以调节水量,既防水患又可以灌溉浇田,从而振兴了楚国的经济。

      当时的楚国出现了一个“家富人喜,优赡乐业,式序在朝,行无螟蜮,丰年蕃庶”的全盛时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于1986年5月在考察芍陂之历史时,兴致勃勃地吟诗赞道:“楚相千秋业,芍陂富万家。丰功同大禹,伟业冠中华。”

    《孟子》中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其中的“海”指的就是孙叔敖建的蓄水工程,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有一次孙叔敖遇到了一个叫狐丘丈人的隐士,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

      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

      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

      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

      狐丘丈人说:“做得真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恐怕做不到。”

    孙叔敖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他乡,年仅38岁。《孙叔敖庙碑记》中对他评价:“宣导川谷,陂障源泉,溉灌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 孙叔敖的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