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在必胜客吃午餐,中途背后的卡座来了一对食客,听声音是一男一女。
开始并未多注意,听到他们在商量点单,嗓门很大。突然,那个女人的声音一下子又提高了八度,声嘶力竭地吼了起来……
“你到底要不要?
你加啊!你撤回再点啊!
你和服务员说啊!
你不是下了单了吗?
你怕了吗?你怕什么?
你是不是在抗拒?你抗拒什么?
你为什么会这么纠结,什么限制了你?
你到底都在想什么?
我真是服了你了!”
…………
一个男人的声音,辩解了一两句,软弱无力,无力到我这会儿都忘记了他说了什么。
女人一直喋喋不休地在厉声训斥,餐厅里客人不多,尖利的声音就在我脑后回响,有如冬天呼啸刮过的北风,带着哨声……
吃完了,我收拾东西起身离座,转身时瞟了一眼背后的男女。
那样不留情面的呵斥,我以为是一个严厉的母亲在吼一个懦弱的少年,谁曾想瞟到的却是一个圆润厚实的成年男子的后脑勺。女人扎着长马尾,戴副眼镜,那个背影和侧面就给我一个刻薄、尖利的印象。
原来是一对三四十岁的成年男女,大概是夫妻吧,不知道怎样的生活经历会让这个女人会如此不在乎自己、不在乎丈夫的体面,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样放肆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没多大的事啊,不就是扫码点餐吗?点错了撤销重点啊?不够了想在吃就加单啊?何至于如此难看!
女人,为什么会如此纠结于一点小事,为什么不能好好地说话,为什么一点不讲究自己的形象,不能给对方一点点尊重呢?是生活给了她太多磨难吗?但工作日的中午,在shopping mall的必胜客餐厅就餐,虽然也就是个普通快餐,但一定也不会是生活困顿之人吧?
在普世的观念之下,女人应该是温柔的,是优雅的,也可以是个性奔放的,活泼开朗的,但横竖不能是泼妇一样的吧?即使是再有万般苦楚无奈,姿态一定是要有的,公众场合下的喧哗吵闹十足是塌自己的台,丢身边人的脸,令人侧目如此不堪。
昨天读了王安忆九十年代的中篇小说《姊妹们》,小说描绘了皖北农村少女们的生活与情感状态。婚前的姑娘少女都被看做金贵的、善待的宝贝,但她们的归宿却是在未来的婆家,在自己的婚姻。
当走进婚姻,姑娘少女的身份就转变为媳妇,就需要承担起生活的重负了,做姑娘时的尊贵就已不复存在,人也不再娇弱羞涩,变得泼辣坚韧。
今天这个女人尖啸的声音,让我想到当她年轻时,当她还是个少女的时候,也会如此失态吗?如果不是,是什么改变了她?
难道真是贾宝玉说的,“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当然,这些都是毫无逻辑的关联,但一个女人,无论经历了什么,无论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仪态、教养都是必须相随一生的,否则真是成为令人侧目的泼妇了。
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世人的宽容,对世相的接纳,是相伴一生的功力与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