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比克文学,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句子,www.dopic.net】

赖辉东《论语史鉴》16.2“晋国六卿”和“三家分晋”!

专题: 散文
作者:冬晖 时间:2021-03-05 04:34:20  阅读:256   网上投稿

第2章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天下有道:即天下政治清明,各诸侯国互不侵犯,人民安居乐业,遵循周礼。

      “天下有道”是孔子的终极梦想,他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其中的“道”就是指“天下有道”。又如孔子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的“道”也是这个意思。

礼乐征伐:制定礼乐制度,发出征伐号令。

希:会意字。从巾,从爻( yáo),会做针线活之意。“巾”指丝织品,“爻”:象针线交错。

      希的本义:刺绣刺得不紧密。如《论语》:“鼓瑟希”。此义后写作“稀”。

      希也指稀少;罕见等。如《尔雅》:“希,罕也。”又如三国时期曹植的《朔风诗》:朱华未希。又如《孟子》: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希也指希望,如《庄子-让王》:“夫希世而行。”又如《后汉书-周举传》:“犹缘木希鱼。”

      希也表示表示程度。非常;极。如《红楼梦》:你有什么过不去,不要寻他,勒死我倒也是希松的。

    希也指寂静无声,如《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意为:最美最大的声音就是无声之音。

    希也指观望。后作“睎”如《商君书》:希主好恶。又如《汉书-董仲舒传》:希世用事。

陪臣:臣之臣,也就是大夫的家臣。

执:会意字,从㚔(niè)从丮(jǐ),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的左边是一个刑具(㚔),右边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丮)。会人的双手被刑具所固定,或连头颈一起使用刑具束缚之意。

    执的本意就是表示“捕捉,拘捕犯罪的人”。如《左传》:“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后延伸指“拿着”,如《左传》:“诸侯盟,谁执牛耳?”

    执也延伸指从事、坚持,如执勤、各执己见。

    执也作名词用,执证明、凭据,如“回执”、“执照”。

    陪臣执国命意为大夫的家臣掌握了国家政权,如鲁国季孙家族的陪臣阳虎就曾控制了鲁国国政。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天下政治清明,制礼作乐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天子下达;天下政治昏乱,制礼作乐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诸侯下达。政令由诸侯下达,大概延续到十代就很少有不丧失的;政令由大夫下达,延续五代后就很少有不丧失的;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延续到三代就很少有不丧失的。天下政治清明,国家的政权就不会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政治清明,普通百姓就不会议论批评朝政了。”

      此章是孔子对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的分析。他十分赞赏“天下有道”的尧、舜、禹、汤以及西周时代,因为那时礼乐征伐出自天子。

      “天下无道”则在周平王东迁之后,此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称雄,周天子已经无发号施令的力量了。

      “天下无道”的后果怎样呢?孔子列举了三种后果:

      1,“十世”,指的是诸侯被大夫迫逃或杀害之事。如齐国自桓公以后,十世而被陈恒所杀,又如鲁昭公,被大夫逼迫逃于齐国,再如晋文公之后,九世而公室被六卿架空。这些都是孔子亲眼所见。

    2,“五世”,则指的是大夫执国政,当时鲁国是晋国的盟友,鲁国的“三桓”也跟晋国“六卿”一样架空了公室,为孔子所亲见。

    3,“三世”,则是指当时的世卿大族的家臣们,也学习他们的行为架空大夫权力,甚至执掌国政,如鲁国的阳虎。

    自弭兵之盟后,诸侯国之间签订了休战协议,所有的国家都从外患转向了内忧:世卿大族架空公室,同样也伴随着家臣架空世卿贵族的情况。

    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当时的分封制的局限性,天子只有制作礼乐制度和征伐权,却不拥有诸侯们的土地、财政和军队。

    鲁国自季氏专权,家臣专政,人心和社会秩序一路衰败,社会危机四伏。

    孔子一生都在为“天下有道”奔波,他曾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为:如果天下有道了,我就不用再奔波了。

    那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如何表现的呢?《礼记·王制》记载说:

    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诸侯将出,宜乎社,造乎祢。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考礼正刑一德,以尊于天子。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赐圭瓒然后为鬯。未赐圭瓒,则资鬯于天子。

      礼乐征伐展现了周天子不仅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还是社会秩序的指挥家,如“礼”表现为“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这就叫礼制,它有着奴隶社会的那种等级性。

      什么身份的人就匹配什么礼制,天子自然都是最高规格,然后一层一层往下次第消减,这种礼制实际上是以天子为中心,天子就是社会的道德模范,所以要向天子看齐。

      孔夫子曾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天子不仅仅只是国家的统治者,还是社会秩序的表率者。所以《礼记》中把天子的地位推崇的很高,叫做“天子将出,类乎上帝”。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句话是给我们当今的执政者们,非常有益的警示。

晋国六卿

    在晋献公当政末期,晋国发生了一件震惊华夏的事件,史称”骊姬之乱“。也就是晋献公的宠妻骊姬借助晋献公的力量,逼迫晋献公的儿子们外逃。

      晋国公子重耳经过了19年的流亡生活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之下,晋国大夫荀息以计谋迎立晋国公子重耳回国,一代霸主晋文公自此登上历史舞台。

  因为”骊姬之乱“的影响,晋国后世的公子们均已逃离了晋国,晋文公雄才大略,只好先后任命曾经追随自己流亡的心腹狐偃、赵衰(cui,即赵成子)、颠颉(xie,后因罪被处死)、魏犨(chuo,即魏武子)、胥臣(即司空季子)等为文臣武将,成为影响当时晋国朝政军事的主力军。

      从此之后,这些卿大夫的后代们,渐渐的架空了晋国公室,俨然成为了晋国的主人。

   晋文公、晋襄公两朝霸主,尚且能控制这些卿大夫,而自晋灵公之后,六卿氏族不断壮大,再加上晋灵公宠信奸佞,晋国公室慢慢被架空,成为同周天子一样的”空壳“国君。

  晋国最早的时候有十一个家族控制国政,分别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中行氏、智氏、魏氏、范氏和赵氏。

      由于一些政治上的分歧,狐氏、先氏、郤氏、胥氏均没有挺过5代人,便匆匆在春秋历史上离场。之后的栾氏备受六卿联合打击,也逃离了晋国。

  于是,便有了之后我们熟知的晋国六卿:韩氏、中行氏、智氏、魏氏、范氏和赵氏。

  之后,又有两家纷纷退出历史舞台,范氏与其他五家关系闹僵,逃到了齐国,之后成为了我国刘姓的始祖,汉高祖刘邦就是范氏的后代,不久,中行氏与栾氏、范氏一样,也逃离了晋国。之后的晋国卿族只剩下了四个韩氏、智氏、魏氏、和赵氏。

  然后就是越王称霸直逼中原,让传统霸主晋国备受羞辱。当时的主政卿族智氏希望通过扩大公族的力量,来强大晋国。自己率先拿出一个万邑之城献给晋国公室,然后让其他三个家族纷纷效仿。

    不过当时的赵氏拒绝了智氏的请求。于是,产生了晋国内部的一次大战——晋阳大战。这场大战成为了”三家分晋“的前奏,战争结果,魏氏韩氏反戈智氏,帮助赵氏灭掉了强大的智氏。与其说三家分晋,不如说三家分智。

  那么,这六个大家族的渊源有来自哪里呢?

  影响最大的智氏来源于晋献公时期的名臣荀息,就是那位假道伐虢的提出者,帮助晋献公打开了晋国与当时中原的大门。智氏来源于荀息孙子一辈,荀息之孙荀首,便是智氏的奠基人。

   与智氏同为一宗的是中行氏,始祖同样是荀息,是荀息嫡长孙荀林父,当时荀林父任中行之将,以官名为姓。

   作为战国时期的三雄——魏国、韩国和赵国。魏国的起源来自于周武王的弟弟毕公高,后代毕万因功劳显著,被晋献公封在了魏这个地方,成为了晋国的卿大夫。魏犨就是毕万的儿子。

    韩国本就是晋国的公室,不过有一段时间家道中乱,成为了赵氏的家臣,之后又成功崛起。

      而赵国的先祖与秦国为同宗,都是造父的后人,商代名将恶来是秦国的先祖,恶来的弟弟季胜便是赵国的先祖,之后的赵氏以晋国功臣的身份慢慢壮大。

  范氏的先祖杜伯本是周王室的卿大夫,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被周王所杀,其子隰(xi,第一声)叔逃到晋国,在晋国任刑法天象方面的官,之后被封在了范地,慢慢壮大,成为了范氏。

    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以“三家分晋”为引子,是因为“三家分晋”象征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的崛起,“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秩序已经遭到彻底的破坏,天子的威仪已经荡然无存,包括天子本身也已名存实亡。

      《资治通鉴》云: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