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比克文学,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句子,www.dopic.net】

【美学随笔】“美是难的”的当代思考(二)

专题: 想法
作者:青衣青衫 时间:2021-03-02 10:31:50  阅读:618   网上投稿

为什么说“美是难的”,现在,我们从美的本质的历史发展角度,择主要论述进行分析。

美学史上各个时代都有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举例如下:美是理念(柏拉图);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是完美的感性(鲍姆加登),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美的本质不可言说(维特根斯坦)……

在此,我们以西方美学史上具体出现在不同时代,但又具有相互关联的几个命题来进行探讨,感受柏拉图所说的“美是难的”的深刻意义。


我们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美是理念”开始


一方面因为柏拉图的哲学王地位,更重要的是因为,柏拉图的这一美学命题直接导致之后一系列有关美的本质的探讨和定义。也就是说,柏拉图的美学本质论命题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整个美学大厦正是建立在这块基石之上。我们必须从这一源头出发来探讨美的本质,来探讨为什么说“美是难的”。

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的核心观点是:美是理念。我们在这里需要做的是,认识和理解理念在柏拉图世界中的至高无上。这里举例他的三张床理论进行阐释。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张床。一张是理念之床,这是关于床的真理;第二张床是木匠之床,木匠是按着理念之床制造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床;第三张床是艺术家之床,艺术家是按着木匠制造的实体的床,画出了画布上的床。柏拉图的言下之意是,木匠的床是对理念的模仿,而艺术家的床是模仿的模仿,艺术家的床跟理念隔了三层皮。

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床是理念之床,第二美的床是木匠之床,最后才是艺术家创作的床。他认为,艺术家创作的床毫无意义,艺术家的创作就相当于一个人拿着镜子照来照去一样,艺术家只是照搬理念的美,如果木匠的床是理念的影子的话,那么,这个艺术家的床就是影子的影子。

这样一来,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柏拉图对理念的强调,即他认为美是理念;一方面又看出了柏拉图对待艺术和艺术家的态度,艺术家无用,艺术品无意义。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1770–1831)


理解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关键是理解柏拉图。

柏拉图的美是理念,听上去抽象玄奥,但是用通俗的方法来说,柏拉图的理念可以说就是真。我们说要追求真善美,柏拉图的理念就是其中的真,柏拉图认为人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的一生。

这话听着没毛病。但是,我们还知道,真理是个好东西,有时候却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大的比如西方哲学,比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小的比如说我们的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明明知道具有真理意义,但是社会上依然有小偷小摸杀人越货,学校里会有迟到早退考场作弊等等违纪行为。也就是这个真理二字易写却难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真理这个东西太抽象,我们接受和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于是黑格尔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命题可以分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美首先必须是真的,也就是美的事物必须能够表达事物的本质,必须能表达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所有美好事物的外在形式都是为这个理念真理而服务,因为这个理念真理而出现。

但同时美与理念又有鲜明的区别。单纯的理念真理还不是美,这一点和柏拉图的认识就拉开了距离。那么如果单纯的理念还不能是美的话,什么才是美?怎么才能表达真正的美的本质?黑格尔在这里提出了“感性显现”这个概念,这正是黑格尔在发现柏拉图美学本质命题存在问题之后,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索,从而推出的一个新名词—-感性显现。

于是,这就涉及到这个概念的第二层面,即感性显现是什么?

当黑格尔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他想表达:所谓感性显现就是美的外在形式,这一外在形式能呈现于人的眼睛,并且能反映到人的意识深处。简单来说,感性显现就是艺术的外在形式。艺术是感性形式和理性理念的统一。

“感性显现”这一点是黑格尔和柏拉图最大的去别,既是对柏拉图美的本质认识的丰富,又是他自己美学观点的独特之处。

他强调的艺术感性形式,也是对艺术美的诠释。也就是说,美既不是纯粹的理念真理也不是纯粹的感官形式。这就牵涉到感性形式和理念真理之间的关系,也即是这个概念的第三个层面:美是什么,美是抽象理念和感性形式的完整统一。还以艺术为例,美的艺术是艺术家主观观念和艺术客观形式的统一。

可以说,黑格尔的美学定义,是在批判地吸收柏拉图,康德,希勒和歌德等思想,并在辨证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功绩在于努力克服前人认识上的片面性。这个定义是此前关于美的本质的一个总结。


再次,我们来看马克思“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1818—1883)


在理解黑格尔美的本质基础上,我们再来看马克思美的本质的观点。那我们会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既区别于黑格尔又跟黑格尔的观点相联系。具体来说这个命题强调了三点:第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第二、是对象化;第三、人与对象化之间的关系。

关于“人的本质力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这一点也区别于黑格尔之前美学思想。比如,人的本质力量和黑格尔与柏拉图的理念比较,它更加具体务实,或者说更具在地性。就是说这个美它是从人出发的,从人的物质生活出发,从人的精神生活出发,美的事物或者说艺术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追求的载体和表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在艺术和美学领域的具体贯彻。

关于“对象化”,美学界公认蒋孔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文的观点,“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是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这里面既有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也有人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比如艺术品,就是艺术家通过对象化的艺术活动,在艺术品中把自己的思想塑造出来。艺术品就是艺术家对象化的结果,是艺术家自由自觉的物质载体。

关于“人与对象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象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而艺术品是对象化的结果。也就是说,人与对象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关系,人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相对的自由自觉,我们亦可以把这一过程理解为不停的艺术创作过程。

总体而言,马克思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合理逻辑,一方面与以往美学观点比较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是对人的关注,第二是动态过程的关注,其实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美学体现。

不论以上关于美的本质合理与否,正确与否,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哲学家美学家都有自己对于美的观点的认识和定义。黑格尔无法说服马克思,马克思也不能说服黑格尔,这一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他们那个时代。另外一点值得我们深思:无论他们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多么深刻,依然不能得到后来的美学家的绝对认可,这也在此论证了柏拉图所说“美是难的”。


到二十世纪,甚至出现了取消美的本质探讨的趋势,而这种现象在今天依然存在,我们可以创造美,但是我们不像十九世纪之前的美学家和哲学家一样,去定义美探寻美的本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维特根斯坦(1889—1951)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维特根斯坦的美的本质论》黄雨璇)


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贯穿了维特根斯坦的美学研究。他的整个美学探索开始于传统的美的本质论探讨最终走到了相反—-反本质论。

在前一个阶段,他也像马克思黑格尔一样要追寻美的本质,并试图定义美。他给美的定义是“美正是使人幸福的东西”。但是,幸福是一种什么东西?他认为,幸福是种愉悦的情绪,大多数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因此,维特根斯坦认为美是不可言说,这也是他第一阶段对美的理解和美本质的认识,在这个阶段他认为,存在美的本质,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美不可言说阶段。

到了第二阶段,维特根斯坦认为,美的本质不存在。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美的”这个词。认为这一形容词是用来表达赞叹,同意,他所表达的是“言说者的一种情感和态度”。这个词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这一词语不能表达事物的属性;第二,这一词语在不同情境中的意义不同。正是这两个特征让他认识到:传统美学一直追问的美是什么,并对美的本质提出的一系列命题是对语言的误用。

结果如何。我们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美的本质不存在”这一命题产生了两个深刻影响。

第一个是彻底否定了整个美学史对美的本质追问的传统和链条,某种意义上说是颠覆了美学家精心制造的美学大厦,动摇了传统美学理论的根基。这也引出了第二个结果,那就是当代以来的美学现状。无论是美学家哲学家,还是艺术家,不再去追问美的本质,从而让美的本是什么变得更加讳莫如深扑朔迷离。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再次感受到柏拉图的“美是难的”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说,柏拉图两千多年前的一声叹息,余音袅袅到现在依然不绝于耳。【无戒学堂】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