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只是被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属于对特定群体的教育;而教育者追求的是对所有人的教育,也就是普遍的教育。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切身感受他们的个性,当学生的行为与其性格不相符时,我们一定给予高度的重视,努力让学生抑制自身对不良愿望的表达,必要时,帮助学生下决心放弃这些不良愿望。
多么危险的警示啊!如果象大多数家长认为的那样,孩子进入学校就可以放任不管,老师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关注学生的思想,当孩子的不良愿望出现时,任其发展,之后可能就是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后果真的难以想象!
经常关注我国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观念,发现她的理念与西方心理学家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例如3岁之前的陪伴给与孩子安全感;3-6岁的性格培养;而12岁青春期前的学习习惯、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更是非常的重要。6-12岁恰恰是小学阶段,所以这一阶段恰恰是需要父母多加关注的时候,而不能交给学校就不管不问,多多了解孩子,与老师密切联系,才能避免一些潜在问题的发生,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因为孩子的性格和个性已很难改变,父母再介入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为人父母十余载,现在却经常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做好人母,只能不断的学习和调整自己的心态,权做亡羊补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