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比克文学,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句子,www.dopic.net】
当前位置: 了不起的盖茨比 > 正文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专题: 心情日记 激励
作者:互联网 时间:2019-12-04 17:06:56  阅读:432   网上投稿

第一次知道《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小说的主人公渡边很喜欢看这本书,于是我也跑到书店里买了一本。每隔几年,我都会把《了不起的盖茨比》翻出来读一遍。最近一次读是因为小李同学主演的同名电影即将上映。关于盖茨比的故事,每一次读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书中的各种小细节,很容易错过或者忽略,只有反复的阅读才能抓准这些细节对主人公行为和情绪的影响。IMDB上有人贴影评说,这电影非常适合那些没看过书的人,因为它太贴近原著了,基本上就是照搬。这话我非常同意。

电影以尼克的回忆和讲述贯穿,这样的改编遭到了很多影评人的批评,但我恰恰觉得这成了影片的一大亮点。原著是以尼克的视点展开故事,尼克想到哪里故事就讲到哪里。这样的方式如果照搬到电影当中,绝对会影响情节的连贯性。比如书中的第四章从尼克和盖茨比在餐厅吃饭直接跳到了贝克小姐对初见盖茨比的主观回忆,这种文学的转换方式是不适合放在电影当中的。以尼克的回忆和讲述来呈现这些转换,是一种很聪明的处理方法。从回忆开始,再到回忆结束,很好的串起了整个故事情节。即使那些小说中思维的无逻辑跳跃也可以在影片中通过回到主人公回忆的现场来进行跳出跳进的过度,这种呈现方式自然清晰易于理解。开场的几个镜头和窗外的皑皑白雪,甚至让我想到了《公民凯恩》。

影片事无巨细的呈现了小说中所有的细节,以至于有的地方显得稍显拖沓。有人看过影片之后说,这部电影只单单拿出了爱情这条线索,而忽略了诸如美国梦、爵士时代的纽约等等主题。这是我不敢苟同的。一个聪明的导演改编一部文学作品时,通常会选择一条明晰的主线做足做透,在不忽略原著精神的前提下,把书中用大量篇幅表现的次要情节加以删减,或作为背景和过场戏一带而过,而不是事无巨细的全部堆砌在一起。毕竟电影的时间有限,想要表达的太多,往往会适得其反。爱情是这个故事的核心,我想不到这部小说里有比这还重要的主线了。在原著改编方面,《了不起的盖茨比》已经做到了无可挑剔。比如书中的第二章,整章都在描写尼克跟着汤姆和他的情人在纽约的公寓里狂欢。电影中导演把这一段用一种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像是一个简短的而又风格化的mv。因为这时主角盖茨还没有出场,这一段一带而过就足够了。关于盖茨比的美国梦,以及拿掉了影片最后葬礼上的情节,我觉得为了保留电影的完整和连贯,这种合理的删减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书中人物情绪的理解可能需要对文字进行反复的阅读。但是电影却通过更加立体的呈现方式传递了这种只能用语言来描述的情绪。这是非常需要功力的,导演巴兹·鲁曼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盖茨比带着尼克去见沃尔夫山姆先生。去往纽约城的路上盖茨比对尼克讲述了自己辉煌的过去。为什么盖茨比一定要带尼克去见沃尔夫山姆,并离开让他们两个人单独谈话。通过原著里的文字来摩盖茨比的动机,可能需要反复的阅读多次。大多数的读者可能也就一带而过(包括我)。不过在影片中,通过演员之间几个简单的小动作,观众一下子就看明白了。盖茨比之所以这么做,是想让沃尔夫山姆通过这个黑帮大佬帮助自己证明那些他杜撰出来的所谓身世都所言非虚。既有对尼克的威胁又有想要建立自己权威的目的。这种做法是盖茨比这个人经过多年的打磨和洗礼形成的习惯。对精心包装过的身世,不仅盖茨比自己坚信不疑,他还想让所有的人都相信,尤其是他认为重要的人。这一段看似不重要的描写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盖茨比所有的行为也都有了一个合理的依据。通过这个小细节,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盖茨要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以至于在影片最后被汤姆拆穿身份之后,他才会有情绪崩溃的表现。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那个下着雨的下午,盖茨比终于见到了黛西。他苦苦经营了五年只是为了这样见她一面。他激动到不知所措,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小男孩,带了五年的面具瞬间瓦解。他兴奋的带着黛西参观自己的豪宅,把五颜六色的衬衫一件一件的仍给黛西。为了这一天,他整整等了五年,就是为了让这个女人站在这个浮华的空间里。黛西是他理想世界里的最后一块拼图。但是这一切与他想象的并不一样。黛西哭了,并不是因为盖茨比站在她面前,而是为了那些从来都没有见过的华美衬衫。也许那一刻,所有的一切对于盖茨比来说,都失去了意义。他反复的强调想要回到过去,但是正如尼克告诉他的那样,“没人做得到。”

书中用了一段意境优美的文字讲述了盖茨比的梦想:

“几乎五年了!那天下午一定有过一些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由于她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幻梦,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赶不上一个人阴凄凄的心里所能集聚的情思。”

盖茨比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黛西,他希望把自己变成黛西喜欢的那个样子,并不断的把想象中黛西喜欢的样子加以主观的修饰,并让这个喜欢变得越来越浮夸。盖茨比坚信自己创造出的浮华世界正是黛西所向往的。当黛西从象征着希望的灯塔,变成了这活生生的女人,盖茨比在世界上唯一的珍宝也不见了。

“黛西蓦然伸过胳臂去挽着他的胳臂,但他似乎沉浸在他方才所说的话里。可能他突然想到那盏灯的巨大意义现在永远消失了。和那把他跟黛西分开的遥远距离相比较,那盏灯曾经似乎离她很近,几乎碰得着她。那就好像一颗星离月亮那么近一样。现在它又是码头上的一盏绿灯了。他的神奇的宝物已经减少了一件。”

看完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对于我自己来说,无异于把这个让人惊叹的故事又细细的品读了一遍。浮华纽约城、莺歌燕舞的巨型party、华丽的布景、精致考究的服装设计、毫无保留的呈现书中所有重要的情节点,再加上小李同学完美的演出。这些完美的契合了我对这部电影的所有期待。我想我可能不会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但当我想起那个站在湖边眺望着绿灯的孤独背影时,我会找出这部电影重温这个伟大的故事。

其实对于那些没有看过原著的读者来说,这电影已经足够好了,也没有必要去读完原著再看电影,两者基本上差不多。电影相对更好理解一些,可能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读原著小说总有一种距离感,有些句子读起来很别扭。电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基本上没有任何门槛,故事情节发展流程清晰,每一个推进故事向前发展的点都十分明了。少了那些经过翻译的拗口词句,这故事显得更加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虽说,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但是还是不得不吐槽几句。

首先是演员的问题,除了小李同学,其他的人多多少少和想象中的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女主角黛西,虽说用丑来形容不太恰当,但是比书中的黛西差了好几个量级,电影里是这个角色基本上变成了一个干瘪的道具。书中那个让男人着迷的黛西在电影中半点影子都看不到

乔丹·贝克最让我恼火。书中关于她有这一段描写:

“她平躺在长沙发的一头,身子一动也不动,下巴稍微向上仰起,仿佛她在上面平衡着一件什么东西,生怕它掉下来似的。“

影片中的贝克小姐不但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下巴,还长了一副竹竿身材,不知道导演选角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贝克小姐的下巴可以不好看,但总不能找一个长着男人下巴的大竹竿吧。怪不得尼克,连正眼都没瞧过她一眼。

不和谐的还有party上各种电子音乐,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只不过容易让电影丢了原本的味道。明明是爵士时代的故事,为什么要搞这么现代的配乐呢?Jay-Z来为这部电影配乐,有可能成为这部电影唯一的败笔。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