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如果别人不高兴,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尤其是面对亲人或者是自己伴侣的时候。
这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情感的奴隶”,也就是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
在家庭中,父母的一个不高兴,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父母的一句嘱托,会把它当成莫大的期望,拼尽全力的想要去实现,只为父母能更高兴一点。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伴侣过得很糟糕,就会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停的折磨自己,可能最后会不堪重负提出分手。
这样被情感绑架的阶段,边界感的缺失,会使得关系陷入僵局,每个人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就失去了重心。
到后来,我们发现,这种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甚至牺牲自己来迎合他人的代价,实在很大,长时间的让自己憋屈,会让我们更加失去对生活的触感,即使最后遇到他人的痛苦,也可能会无动于衷,变得“面目可憎”!
回到家时,见过这样的一个小孩,很友好,对别人的要求,几乎百依百顺,成为了人人眼中的乖孩子。
我注意到她很看着的小伙伴放烟火,满眼的羡慕,但却只是远远的看着,我问她为什么不一起去玩,她说:妈妈告诫过她不要弄脏了衣服,不想让妈妈失望。
我试着鼓励她,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真诚善良比委曲求全更加难能可贵。
后来,她在到饭桌上,第一次拒绝了家人给她夹的魔芋丝,那个她不喜欢却被家人说不挑食营养均衡的菜。很高兴,她迈出了勇敢表达的第一步。
而当我们真正认清了自己的感受时,就会发现“我”的存在,建立自尊自爱的体系,当我们学会爱自己的时候,也就更加体会如何更好的帮助他人,这时候的互助,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者惭愧。
此时,我们才能够建立生活的主人翁意识,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是无法为他人负责,而只有人人为自己负责,才能达到相互依存,共生共长的和谐环境。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是我们个人成长所经历的阶段,成长虽然是千条万条路可以走的,但是都避不开的是,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在不断的变化,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全面,我们不仅仅只是依靠感性,而是尽可能运用理性去分析和掌控全局,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眼前的蝇头遮住了视线。
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不依附,不越界,不执念,遵循着这个世界的序位,才能拥有持续健康的爱。正如海灵格的《谁在我家》中说道的:爱所灌注的,是序位所涵盖的。爱是水,序位是容器。序位聚集,爱流动。序位与爱共同作用。如同一首朗朗的歌曲融入琴音,爱融入序位。
无戒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