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比克文学,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句子,www.dopic.net】
当前位置: 从《论语》中看孝道(中) > 正文

从《论语》中看孝道(中)

专题: 散文 中国传统文化 哲思 国学文化经典 经典语录 经典语句
作者:泽茜泽茜 时间:2020-05-21 04:01:29  阅读:337   网上投稿

壹  孝是学父之正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论语·子张》


【注释】

①曾子:孔子弟子,姒姓,曾氏,名参,春秋末年思想家。

②夫子:对孔子的尊称,也称“孔夫子”,后来夫子这一称呼扩展,成为对老师的尊称。

③孟庄子:鲁国大夫仲孙速,因孝而闻名。其父献子,名蔑,因有贤德而闻名

④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不改变其父亲所任用之人和其父亲施行的政策。


【译文】

曾子说:“我听先生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还是可能的,只有没有改换了他父亲所用之人及所行之政,是难能的。’”


【讲解】

参考《论语·学而》中,我们昨天看到的“三年无改于父道”可知,这两篇是有联系的,虽然在书中一个在第一章,一个在第十九章,但是这中间的“无改于父”,却是有联系的。

根据《左传》记载,孟庄子沿用了其父篾子确立的军赋办法,称为不改“父之政”。

朱熹认为孟庄子单独成一篇的原因是,“献子有贤德,而庄子能用其臣,守其政。故其他孝行虽有可称,而皆不若此事之为难。”

意思是说,孟庄子的父亲有贤德,而孟庄子能继承父亲的遗志,守其政用其人,就是无改于父道的表现。虽然孟庄子其他的孝行也可称赞,但是都没有这一件更值得学习。

我们从《论语·学而》中已经得知,“无改于父之道”指的是无改于父之正道,所以在这一点上,孟庄子的孝行就得到了孔子的肯定。我们也可以更加相信前一篇里我们总结出的结论——学习父母的“正道”且一以贯之,是谓孝。

而大多数学者众说纷纭,孤立了学而篇中的观点,并以此认为孔子出错了,泽茜就不敢苟同。不知诸位有何高见?欢迎私信交流。

图源网络,侵删


贰  孝是有选择的,非愚孝盲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注释】

①几:稍微,表示少数。

②谏:劝谏,指提规劝、建议。

③见志不从:志,意见建议。从,听从,这里指父母不赞同、不听从自己的规劝。

④又敬不违:又,应该。敬,恭敬,此指态度恭敬。违,违逆。

③劳:忧愁。


【译文】

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微婉而谏,把自己的看法表现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心生怨恨。”

【讲解】

关于几谏的意思,最好采纳朱熹的看法。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即父母有过,为子女者应当微言讽劝,不可怒色而对。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意思是说,所谓的“几谏”,就是轻微的表露自己的看法,不用过于强调以致恶言相向(不务竭言)。等父母心气悦怿,再继续规劝(相机进谏)。

“不违”则有两种说法解释:一是不违其父母;二是不违其原初规劝的意见。

而这一篇是在不唐突触怒父母的同时,规劝父母,尊敬父母(务欲置父母于无过之地——钱穆)。所以说,敬是敬父母,但是规劝也应规劝,只是不要唐突父母之意就好。

劳而不怨:劳是忧愁的意思,子女见父母有过错,态度应当是忧虑的,而不是怨恨的。规劝之后,父母不从,就应该寻机再次规劝,是为父母操心。

所以说,我们在日常与父母相处的时候,应当时时刻刻的做到“敬”,但是“敬”,不是盲从的“敬”,应该心平气和的多次劝说(“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我们生活中许多人对父母说话总是大吵大闹的,摆出一副至高无上的样子,但是学习过了这一篇之后,我们就要反思了,我们平时与父母产生意见分歧的时候,是大吵大闹甚至不惜恶言相向,还是应该下气怡色、柔声以谏呢?

图源网络,侵删


叁  孝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注释】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姓仲孙,谥号“武”,是上一篇里孟庄子的玄孙。

②其:指代子女。

【译文】

孟武伯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

【讲解】

这个孟武伯大家一定熟悉,就是上一篇里孟孝伯的玄孙。据《通天家谱》中记载,“仲孙”这一姓氏,最出名的就是我们熟知的“亚圣”——孟子。

另外,此篇中值得思考的是“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一句。关于这句话的理解,也是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泽茜为大家一一查找,供诸君理解。

朱熹认为,“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 ”

父母关爱孩子的心是无微不至的,总是担心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病(唯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那么做的孩子就应该体恤父母之心,事事小心谨慎,“常以谨慎持身”。

钱穆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因为这样子说来,显得原文弯弯绕绕,解读的多一纡回,“于唯字语气不贴切”,所以不能选择。

第二种说法,子女用心过甚,反而让父母不安。所以做子女的,应该牵挂父母的身体,处处小心。

对于这种说法也有争议,孟子也认为“父子之间不责善”,表示同意这种说法。

但是,泽茜请教了古代汉语的老师,按着这个意思来讲,原文的说法应该是“唯父母疾之忧”,而不是“父母为其疾之忧”了,显然与原文是相悖的。

最后一种说法,“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

意思是说,子女无论学习、事业、婚姻都做好,不让父母忧虑,这个时候,父母就只能担心孩子的健康问题,就可以称之为孝了。

换到现代来讲,泽茜以为,为人父母总是事事关心、时时担心,所忧所虑远大于欣慰心悦,而孝又是一种顺德,最贴合的应属第三种说法了。

图源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论语》(中华书局版)、《论语新解》(钱穆)、《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春秋左传》(中华书局)、《内则》、《通天家谱》



我们下期再见

作者:泽茜,在中国传统文化道路上求索的普通人。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