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因事制宜,因时制宜,想必就是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能够看清形势和具体情况的需要,然后采取不同的办法,否则的话效果一定不会好。
汉光武帝时,由于王莽篡位留下的乱摊子,他就施行了“猛政”。但是后来国家慢慢太平了,汉明帝就逐步开始施行“宽政”。清康熙时由于刚刚入关而实行“宽政”,结果导致官员腐败,雍正时就使用“猛政”加以治理。国家治理,什么时候用“宽政”,什么时候用“猛政”,孔子有一段专门的论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作为《左传》浓墨描写的子产也对他的接班人在施政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郑国的子产,一生操劳,光是他“告范宣子轻币”、“坏晋馆垣”、“论尹何为邑、“却楚”等事件,都显示出他强大的治国理政能力。他临死之前也没有忘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那就是选好继承人并嘱咐他治理国家的关键所在。“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则多死焉,故宽难。”说完这段话不久,子产就离开了人世。
可是,子产在九泉之下是不会想到的,他千叮咛万嘱咐的大政方针还是被他的继承人大叔给废了。“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有句话说的好,“慈不掌兵”,大叔这个“不忍猛”的结果就是“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在用“宽”时忽视了子产话中一个重要的信息“有德者”,可想在郑国当时大叔的“德”能不能感化百姓,让百姓信服。没办法,大叔只好派兵去攻打萑苻泽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掉,盗贼才有所收敛。看似一句简单的“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背后要有多少的血泪付出啊!征兵、征粮,战士的死伤,因为战斗给百姓带来的伤害。大叔这是好心办了坏事。所以他自己也很后悔:“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或许还有后悔的权利,但是作为一个当政者,大叔恐怕连后悔的权利都没有。由于他的一念之差,给国家带来了多大的伤害。所以当政者决策不可以不慎啊!《诗经》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是告诉我们要施之以宽。“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告诉我们要纠之以猛。
但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啊,不要说国家大事了,就是我们对待学生何时“宽”,何时“猛”,也要好好把我一个尺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