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比克文学,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句子,www.dopic.net】

杜甫:用一生的忙碌成就伟大的不朽

专题: 唐诗宋词国学首页 创作 国学文化经典 经典语录 经典语句
作者:蓝莓不好吃 时间:2020-04-30 18:01:08  阅读:360   网上投稿

       公元761年八月的一天,按照时节早已进入秋季,但天气未见丝毫凉爽,反倒是秋老虎显示了无比强大的威力,赖在成都久久不肯离开。天气又闷又热,体感极不舒服,街上几乎见不到行人。远处,一团浓重的乌云正在一点点朝浣花溪逼近。浣花溪旁有一座特别扎眼的茅草房,说它扎眼不是因为造型优美,恰恰相反,这座简陋的近乎寒酸的房子与周边美丽的风景显得格格不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草房的屋檐下,放着一张席子,席子上斜倚着一位清瘦的老人。老人面色凝重,衣着简朴,眉头有些不展,一双眼睛却极有神,最引人注目的是头上稀疏的白发插着一支簪子,老人的发量实在太少了,以至于无法支撑簪子的分量,于是那支簪子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似的歪歪斜斜地坚守“工作岗位”。

        随着乌云越来越近,风也渐渐起来了,一扫之前的闷热。风越来越大,伴随着空气的流动还发出了呜呜的声音,像极了在山谷中朝天嚎叫的狼。才一会功夫,风更大了,伴随着一声“长啸”老者身后的茅草屋像个醉汉似的开始摇晃起来,让人不由得担心这座房子会不会随时塌下来。好在“醉汉”虽然踉踉跄跄、东倒西歪但立场还算坚定,始终挺立着。

       老人心中正暗自庆幸,猛然间空中卷起一大堆草四散乱飞,原本盖在屋顶的茅草瞬间被吹了个七零八落。房顶秃了一大块,成了“地中海”。老人看到“越狱”的稻草连忙想去捡,还没等他弯下腰,也不知从哪窜出一堆“熊孩子”嘻嘻哈哈地抢走了这些稻草,抱在手里转身就往竹林里逃,老人看见了连忙大喊:“小娃娃们,这些稻草是我家屋顶上的,你们不许抢!快-住-手!快-住-手!”

       没想到,一帮调皮的“熊孩子”听了这番话非但不停手,反而拿得更起劲了,一边拿还一边冲老人做鬼脸,大叫着“丈人,丈人,别生气,我们就拿一点点!”说完一溜烟地钻进竹林里不见了。这帮让人抓狂的调皮小孩儿不知道,他们口中的丈人就是日后与李白并肩、被韩愈称赞为: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的伟大诗人----杜甫,杜子美。杜甫,出生于公元712,河南巩县人,被这帮顽皮孩子戏弄的时候老人家已经50岁了。

       杜甫拄着拐杖不住地戳地,痛心疾首地大喊:“一帮顽劣小儿,一帮顽劣小儿!简直岂有此理!”尽管他大声斥责着这帮小鬼,一群“熊娃”嘻嘻哈哈早如泥鳅般钻进竹林不见了踪影。一同消失的还有那些遮风挡雨的重要生活物资----茅草。“熊孩子”们刚走不久,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不一会儿大雨倾盆,杜甫赶紧逃回家里避雨。其实家里也没比外边好多少,房顶上少了厚厚的茅草,就如同嘴里的牙齿掉了好几颗,不仅漏风还漏雨,家里的瓶瓶罐罐全被拿出来装水了,可房子实在太破,屋里成了花果山的“水帘洞”。“水帘洞”里不仅没一块干的地方,就连像样的家具都没几样。家里的被子因为没钱换新的,硬的跟块铁似的,要是进贼了都能直接拿出来当武器痛揍小偷。

        看着眼前的一切,杜甫眉头皱得更紧,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写诗,我要写诗,我要写诗吐槽!他顾不得桌子已被雨水淋湿,吩咐妻子拿出一块干布,把桌子擦干,饱蘸浓墨不一会儿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好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要说这杜甫也真是为天下人操碎了心,自己的房子都漏成那个样子,还在为天下比他活得更惨的人考虑,以天下人的福祉为己任,真正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怀与担当。除了操心天下寒士的住房问题,杜甫更操心的是天下什么时候能安定下来,安史之乱什么时候能结束?老百姓什么时候能过上平静幸福的日子,说起来,这次到成都定居还与躲避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动荡有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公元755年,唐玄宗的干儿子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自此安史之乱爆发,唐朝陷入战争的泥沼。很快,潼关失守,玄宗赶紧撒腿往四川跑,国家到处兵荒马乱,为了家人的安全,杜甫把全家迁往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后来,他听说太子李亨即位,凡是到那边去的人都得到了重用,于是也和妻子杨氏商量着去投奔这位新皇帝。

       妻子杨氏比杜甫小十岁,是做过司农少卿的杨怡的小女儿,司农少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副部长,所以杜夫人绝对算得上是高官之女。别看出身名门,杨氏极为贤惠,知书达理,温柔善良,十分支持丈夫的事业。当杜甫把、想去为新君服务的想法告诉她的时候,夫人丝毫没想着自己留在家里带孩子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反而嘱咐他路上要多加小心,她知道丈夫内心深处渴望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既然留不住,倒不如让他安心地离开。

        有了妻子的鼓励和支持,杜甫打点好行装,义无反顾地出发了,他希望这一去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与未来,不负妻子的一片深情。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刚走到半道就被叛军给抓住了,好在杜甫当时没什么太大的名气,不像王维这种名满天下,人尽皆知。籍籍无名的杜甫并不在叛军的重点监禁名单里,但即便这样也还是被关了2年多。虽说没受什么皮肉之苦,但在精神上倍受摧残和折磨,在这期间只能借着写诗来排遣内心的郁闷和对家人的思念,一首《春望》更是看的人泪水涟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被叛军看管的两年多时间里,杜甫觉得每一天都是一种煎熬和折磨,内心深入一个声音大声告诉他:“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过!我要离开,我要自由!”。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公元757年,杜甫瞅准机会,从叛军手里逃脱,一路磕磕绊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凤翔投奔肃宗。肃宗看着眼前这个衣冠不整,穿着一双露出脚趾头鞋子的杜甫很是感动,连声夸奖:“杜卿真是辛苦了,你的一片忠心可照日月,若是朝中大臣都如你这般,灭安贼指日可待!朕命你为左拾遗,有何意见尽可直言。”听了肃宗的话,杜甫眼含热泪说:“臣谢陛下圣恩,今后定当恪尽职守,不负陛下!”

    杜甫果然是说到做到,自打担任了左拾遗后,十二分地尽职尽责,经常给皇帝提各种意见,惹得皇帝很是不爽,经常在心里暗暗吐槽:这杜甫也太迂腐了,怎么我做什么事他都有意见啊,意见簿上就数他提的最多,要不要那么认真?吐槽归吐槽,碍于杜甫之前忠君爱国的种种表现,再加之他说的也的确有道理,肃宗虽然心里不爽,但还是忍了。后来,缺乏政治智慧的杜甫,因为替前宰相房琯求情彻底激怒了皇帝,758年被贬华州,自此之后不再受重用。

       在赶赴华州任职的路上,杜甫看见为了应付打仗带来的巨大开支,各级官吏逼着百姓交税,拿不出钱的百姓只得在街头卖儿卖女,打仗不仅需要钱,还需要人,为了补充兵源,街面上每天都在抓壮丁,抓到后来成年男子都抓完了就抓那些还没成年的男孩子。到处充斥着百姓的哭声,小吏们的打骂声,如同人间地狱一般。

     杜甫看在眼里,听在耳中,心情越来越沉重,在这种心境下他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些诗歌深刻地反映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被贬华州之后,每天去上班的时候杜甫都能看到街上发生的一幕幕人间悲剧。

       这些场景极大地刺激了杜甫的神经,加之后来关中大旱,为了让家人尽量少受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杜甫辞去官职,几经辗转,最终在759年带着家小来到了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定居。初到成都的杜甫生活特别窘迫,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才在浣花溪旁盖了一座能遮风挡雨的草堂,并在那里陆续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等著名诗篇。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好消息传来,让一直以一副严肃认真脸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杜甫感到前所未有的开心,他激动地哭着哭着就笑了,又兴奋地笑着笑着就哭了,他在为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们而哭,又在为能享安宁生活的天下苍生而笑。哭罢,笑罢,他有太多的情感要表达: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道出了他的所思所感: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很爱操心,在成都他操心天下读书人的住房问题,在肃宗那儿他操心叛乱何时可灭?似乎他总在操心国家、操心人民的命运。那作为一个人,他有没有操心过自己的命运呢?答案是有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公元747年,唐玄宗觉得国家公务员应该更多样化,让更多有才能的人进入到国家管理的队伍中来,于是他对宰相李林甫说:“现在我大唐一派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景象,朕考虑选拔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人,让他们也能发挥所长,充实国家的管理层,这样你去发个通知,告诉天下百姓凡有才者都可以到京城来参加考试。”这话一出口,李林甫就在心里盘算,自己本事不大,能当上宰相全靠溜须拍马,这万一选出来有本事的人,自己的地位岂不是保不住了?绝对不能按照皇帝的意思办。可也不能当面拒绝啊,于是他眼珠一转说:“陛下圣明,臣一定办好此事,为国选材!”

       从皇帝那回来,李林甫立刻按照玄宗的意见发出告示:凡天下有才能的人都可以到京城来参加考试,消息一出,百姓们一片欢腾,各种身怀绝技的人纷纷往京城赶,进京的人太多,以至于一度还堵起了车。杜甫也看到了这则告示,也加入了赶考大军,他相信凭借写诗的本事,一定能在这次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

      考场上杜甫发挥了最高水平,他相信自己的优异表现一定能赢得考官的青睐。李林甫倒也算认认真真地参与了考试的全过程,考试结束后,他进宫向玄宗汇报情况,玄宗打开李宰相的工作报告只看到四个字“野无遗贤”,看到皇帝向自己投来疑惑的目光,李林甫连忙解释说:“圣人,在您的英明领导下咱们已经网尽天下的英才,有才能的人全部在朝廷中担任官职了,外面没能人了!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归功于您的睿智!”玄宗听完李林甫的汇报,高兴地哈哈大笑,叫来了杨贵妃开了一场派对以示庆祝。

      就在皇帝沉醉歌舞的同时,伸长脖子等消息的杜甫得知了落榜的噩号,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也让他认清了残酷的现实,本以为自己这样的人才一定会被国家重用,为百姓办事,可当时选拔人才完全不看能力,全凭拉关系走后门。没办法,为了生活,杜甫也只能放下自尊,“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骑条破驴颠啊颠地在闹市的大街小巷穿行,没少吃土。

      早上去敲那些土豪家的大门,受尽有钱子弟的白眼;晚上和破驴一起跟在有权人家的马屁股后面灰头土脸地回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得到他人认可,谋个一官半职,然而每每满怀希望出门,又带着深深的失望回家,屡次干谒失败。

       公元750年,杜甫献的《三大礼赋》被玄宗赏识,得了个参列序选的资格,等待分配官职,结果又落在奸相李林甫手中,做官一事被无限期搁置,此时,杜甫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种生活一过就是十年,天天到处求人,再加上朝廷政治腐败,玄宗一心只知享乐,国家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这一切杜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他一个布衣诗人又能做什么呢?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诗歌记录下这个时代:《兵车行》、《丽人行》等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好在无止境的等待中,朝廷总算又想起了杜甫。公元755年,朝廷给杜甫安排了个河西尉的官职,对这一任命,他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坚决不服从组织安排。鉴于他本人态度决绝,后来被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就是兵器仓库管理员,也是个芝麻绿豆的小官。

       这时的杜甫已经是个44岁的中年人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只能硬着头皮去上任。本以为做了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能够有所改观,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当年十一月他从长安去奉先探亲,还没进家门就听见哭声,原来是最小的儿子饿死了。中年丧子的伤痛让杜甫好长一段时间走不出来,无法摆脱内心痛苦的他写出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鸣来控诉这个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十年动荡的求官之路,再加上生活中所遭受的变故让杜甫饱经沧桑,他觉得自己老了,身体机能一天天衰弱,白发也一天天增多。他常常回想起无忧无虑的幼年,壮游各地的青年,那时的他意气风发,那时的他豪情满怀,那时的他还认识了大唐诗坛中最闪亮的明星,那时的他觉得自己有朝一日一定会站在人生之巅,笑看天下。

       杜甫出身书香世界,家学渊源,爷爷是唐朝著名诗人杜审言,和李峤、崔融、苏味道一起被称为“文章四友”。杜甫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好诗,估计与继承了爷爷的优良基因有很大关系。杜甫同学是名门后代,年幼时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从小天资聪慧,极具文学天赋,按他自己的说法:“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就已经能写诗了。年轻时候的杜甫也很忙,忙什么呢?忙着结交好友,忙着出门游历。青年时代的杜甫,凭借着名门之后的身份,结交了不少当时社会上有名的人物,还曾是岐王李范、崔涤家中的座上客,并通过他们认识了很多社会名流,极大地拓宽了自己的眼界。不过,只呆在一个地方显然已无法满足杜甫那颗向往诗和远方的心,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

       公元731年,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 “壮游”生涯,他从河南出发,经过山西一路向南,在江浙一带美美地浪了四年。在这期间,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结识了很多朋友,这段生活丰富了杜甫的阅历,让他得以更加了解时代与社会。在外游历的日子是快乐的,杜甫也从这段经历中看见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大唐盛世,像所有读书人一样他也渴望学而优则仕,于是在735年,二十四岁的时候,很忙的杜甫抽空到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当时的录取比例大约3000人中取27人,年轻的杜甫落榜了,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落榜。

虽然落榜,毕竟自己还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今后还有大把的机会实现理想与抱负,因此杜甫也没把这次挫折太放在心上,他又背起行囊往北走,来到山东境内登了一次著名的泰山。在泰山上,望着脚下的齐鲁大地,杜甫内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豪情:落个榜算什么?将来一定能高中,登上人生巅峰。豪情万丈的他诗兴大发,一首《望岳》自此流传千古: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尤其是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展示出年轻气盛的杜甫身上那种一往无前的蓬勃朝气,颇有几分舍我其谁的味道。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四月,是一个让杜甫特别高兴的日子,这一年他认识了唐朝诗人中的超级巨星----李白。著名诗人闻一多曾将两人的相遇比作“两相遇”,是只有老子与孔子相遇才能与之媲美的场景,当时的李白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虽在政治上备受打击,但乐观、洒脱的李白依然笑声不断,丝毫看不出任何的沮丧与气馁。李白身上这种豁达、潇洒的气质深深打动了杜甫,加之对李白作品无比的欣赏,杜甫同学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诗仙的“小粉丝”,两人还作为“驴友”一起游历了开封、商丘等地,后来杜甫的朋友高适也加入了旅行团,由原来的二人游变成了三人行。

这次游历之后,杜甫对李白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嘴上说不出的就用诗来表达,据后人统计杜甫光给李白写的诗就有十多首,如:《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等等,甚至杜甫做梦都梦见过李白好几回。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梦李白》其一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其二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串葡萄的话,杜甫在三十五岁之前就把甜葡萄给全吃完了,三十五岁之前的他很忙,忙着开阔眼界,忙着四处游历、忙着广交朋友,忙着为未来做准备,忙得不亦乐乎,忙得开心充实。三十五岁之后属于杜甫的那串葡萄变得越来越酸,越来越涩,三十五岁之后的他依然很忙,忙着仕途、忙着生计、忙着操心天下百姓的命运、忙着记录一个时代的悲歌,忙得心力交瘁,忙得焦头烂额!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公元770年,在长沙到岳阳的江面上一艘孤零零地小船独自行驶,船舱里躺着一位面色惨白的老人,往日有神的眼睛也失去了光彩,或许是因为身体极度不适,老人不停扭动着头,稀稀落落的白发上插着的簪子再也承受不住了,从发间滑落,掉在船板发出了“当啷”一声,伴随着这声脆响,老人轻轻地闭上了眼睛。

那年,冬天特别得冷!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