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六)
孟子说:“言语虽然浅显,但意义是深远的,就是‘善言’;行为虽然简单,但成效最大的,就是‘善道’。君子的言谈,虽说讲的都是眼前的事,然而深刻的道理却蕴含其中;君子的操守,是从修养自身的品行开始,才能使天下太平。人们的毛病就在于自己的田地不去种,而去耕种别人的田地——要求他人做的太多,要求自己做的却很少。”
(一百三十七)
孟子说:“尧、舜的仁德是天生的;商汤和周武王的仁德是经过修正自己的品德得到的。举止仪容必须符合礼制,这是德行已经深厚到了极点。因为有人去世而悲哀,不是为了给活人看的;依据道德要求而去实践,不要违背礼制,并不是为了谋求官职。语言一定要真实,不是为了让人知道你的行为有多么端正。君子按照法度去做事,剩下的就等待命运的安排了。”
(一百三十八)
孟子说:“你在游说诸侯的时候就要藐视他,不要被他高高在上的样子吓着。宫殿基础有几丈高,屋檐有几尺宽,如果我得志的话就不会满足于这些。满桌的美味佳肴,侍奉的姬妾有几百人,如果我得志的话我还是不满足于这些。尽情的饮酒作乐,驰骋射猎,随从一起出行的车辆有上千辆,如果我得志的话,我仍然是不满足于这些。他现在拥有的,都是我不愿意拥有的;我所做的,都是符合古代完美制度的言语和行为,那么我为什么要害怕他呢?”
(一百三十九)
孟子说:“如果你想修养心性,减少你的欲望就是更好的办法。如果你的欲望很少,即使你的善有所缺失,也不会失去很多;如果你的欲望很多,即使你的善有很多,结果保留下来的也不会很多。”
(一百四十)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亲近,反而来考虑自己的仁爱程度;治理百姓却没有治理好,也考虑自己的智慧程度;用社会行为规范来要求别人却得不到回应,就应该回过头来考虑自己是否对这个规则有恭敬之心。任何行为如果没有达到自己所希望的结果,都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端正自身一直去做了,天下的人才会归服他。《诗经》上说:‘长久地配合天命,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幸福。’”
(一百四十一)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有五百多年的时间。像禹、皋陶那些人,是亲眼目睹并且知道尧、舜之道的;至于商汤,则是通过传闻知道的。从商汤到周文王,也有五百多年的时间。像伊尹、莱朱那些人,是亲眼目睹并且知道商汤治国之道的;至于文王,也是通过传闻知道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刚好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这些人,是亲眼目睹并且知道周文王的治国之道的;至于孔子,还是通过传闻知道的。从孔子以来到现在,大约有一百年,距离圣人生活的时代还不是很远,现在距离圣人的家乡是如此接近,如果还是没有继承圣人之道的,那就不会有继承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