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而后,吾知免夫”,这是曾子在病床上如释重负的感叹。
《论语》中记载: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篇第八·三)
免了什么呢?“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的心态。他病得不轻,看来就要撒手人寰,不用再过那种谨小慎微、一丝不苟的生活了!
这就是曾子。这就是在颜渊早逝后,被孔子视为学术思想继承人的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人,十六岁时拜孔子为师,比孔子小46岁,后人尊称其为曾子。《论语》里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说他自己每天都在反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第一·四)
这种反省的态度源自于孔子,而曾子将其推向了极致。难怪他要如此“战战兢兢”了!
“参也鲁”,孔子曾这样评价曾子。这就是说,曾子有点拙,很老实,勤奋刻苦,认死理,讲原则,骨子里倔。郭靖郭大侠,其实也有点这种味道。不过郭大侠重的是大义,曾子却连一些小事也拘泥不通,不近人情。《孔子家语》:
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以藜烝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参曰:“藜烝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终身不取妻。(卷第九)
以孝最为闻名的曾子,在这里果然狠狠地孝了一把。类似这样的傻事,其实他早就干过了。还是《孔子家语》: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卷第四)
他的老爸曾皙也是孔子的弟子,曾经因“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言论而大大潇洒了一番。不过作为老爸,他可不太合格。曾子不小心把瓜根刨断了,他居然一棍子就把曾子打晕了,还不顾而去。曾子慢悠悠醒来,为了不让老爸担心,就装模作样弹琴,好让老爸知道他啥事没有。这连孔子都看不下去了。可见,曾子恪守一个“孝”字到了何等地步!在曾子的心目中,对父母的感情是最真挚、最发乎内心的感情。“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面对父母的离世,孝子的内心会自动生发出悲痛之情,甚至达到极致。这些感情将会成为社会良好道德的基础。他进一步得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结论。曾子大大发展了孔子关于“孝”的理论。据说《孝经》就是曾子编撰的。在孔子以前,“孝”是一种政治观念,是政治态度,属于政治范畴,是贵族们的事。在孔子手中,“孝”逐渐平民化并带上了伦理色彩。再经过有子、曾子等人,特别是曾子的努力,“孝”终于成为伦理观念,并与政治结合起来,成为了社会文化心理,成为维护中国二千年政治和伦理秩序的思想工具。
然而,对孔子学术思想的发展,曾子的贡献还不止如此。据说《大学》也是曾子所著。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在儒学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第一次具体的提出了儒家的终极价值目标和实现途径。三纲,指的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是儒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之所在,也是人身修养的终极目标之所在。而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者所遵循的修行路径。纲举目张,三纲八目内化成为后世二千年来儒者的人格心理。无数真正的儒者在这条道上奋力前行,他们虽然迂腐却恪守道德理想,虽然穷困却矢志不渝,虽然艰险却坚定如磐。他们视官位如草芥,视富贵如无物,只为他们的理想信念,为他们的道德追求,可以栉风沐雨、始终如一。曾子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表率。曾子曾经穷到了什么地步?“緼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就这样,他还是拒绝了齐国的聘请和鲁国国君的封邑,身着破衣耕作。就凭这一点,也值得令人肃然起敬。
颜渊早殁后,毫无疑问,孔子把曾子视为了学术上的接班人。孔子提点他:“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却不告诉他这个“一”是什么东西。曾参还算不错,自己总结出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的表现显然是让孔子满意的,因此,他把自己的孙子子思交给了曾子当学生。据说子思后来写了《中庸》。子思的弟子后来又收了一个学生,更不得了,姓孟名轲,后来称为孟子。曾子上承孔子,下启子思和孟子。孟曰“取义”,孟子的思想以“义”为核心,又常讲“浩然之气”,总有令人诀然奋起、慷慨激昂之高语。这些端倪,已隐然在曾子之语。《论语》: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泰伯第八·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第八·七)
想不到一向“战战兢兢”的曾子竟有这样坚毅、果敢、慷慨昂然,又令人热血沸腾、肃然起敬之语。这彻底改观了曾子在我心目中一向迂腐的形象。就像郭大侠一样,有这样的精神和人格内涵,他就注定会是值得钦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