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诠解》
论语·学而篇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05年,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部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曾子不仅在孔门弟子中年龄较小,去世较晚,更为重要的,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老师,在孔子去世之后对子思有教导之功,影响较大。因此,在论语的记载中,曾子的身份显得比较特殊。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省察。三,指多次。《荀子》劝学篇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即三省。
3.谋,做事情。
4.忠:诚实、尽心。
5.传:老师的传授,作名词用。
6.习:实践,指在实际中应用。
【释文】
曾参说:“我每天都会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有没有不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守信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有没有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呢?”
【解读】
曾子在孔门中是最重修身的一个人,也以孝著称于世。他通过“一日三省”之法,铸就了完美的人格。在曾子看来,反省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修养的手段,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加以改正,以便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修为和道德境界,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荀子》曾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为孔孟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观点,显然受到曾子的深刻影响。
“吾日三省吾身”,说的是修身之道,讲的是“求之于己”,靠的是自律精神。而自省修身,贵在慎独。
对一般人而言,自我反省是困难的。但对君子而言,自我反省又是修成美德、提升智慧的必由之路。对于人们来说,自我反省就是一种从认识到实践,然后再从实践中汲取经验,进而提高认识和修正行为的过程。
人生在世,本身就是一场修行。能否修得正果,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认识到了自省的重要性。倘若一个人能够做到“一日三省”,为自己设定一套自我反省的“程序”,道德和才能应该会得到质的提升,“知明而行无过”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重读论语,希望每天提醒自己:今天,你自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