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存韩第二》之《上秦王书》试读(二)
在通常的认知里,韩国不仅是个地方偏狭的蕞尔小国,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弱鸡”,年年被其他诸侯换着花样吊打,却几乎没有还手的余地。以至于在人们的印象中,韩国连地处边陲的燕国都比不过,倒是与早早被灭了国的宋国、中山这些末流诸侯不相上下,说它是“战国七雄”的一员,难免有些太牵强了。
但问题是,韩国真的就那么不堪一击吗?显然不是的。
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修守备,戎强敌,有蓄积,筑城池以守固。
前文《初见秦》中曾提到,赵国是一个“中央之国”“四战之地”,四面八方都是强敌,使得其根本无法对周边列国建立有效的防御体系。但倘若我们翻看地图看一看,很容易就能发现,“中央之国”“四战之地”这些定语放在韩国身上不仅不会产生任何违和之感,反而会比赵国更加贴切。
韩国地处中原腹地,与早已衰败的东周王室比邻而居,从发育初期就严重缺乏战略纵深和扩张空间。其国土东有齐、西有秦,南有楚、北有赵,南北两块领土还被魏国分割包围起来,生存环境十分窘迫。
四面八方全是强敌,而且还没有一个好惹的。整个战国时期将近二百年的时间里,韩国可以说是跟周边相邻的所有诸侯都干过架。但除了战国早年三晋尚且没有完全撕破脸的那段时间里,有过吞并郑国、爆锤宋国的高光时刻之外,基本上就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战绩了。就算是后来韩昭侯任用申不害进行了变法,其表现似乎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其成就跟有过一战荡平齐国的燕国比起来,简直是连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积贫积弱、屡战屡败的国家,却能在一个到处都是牛鬼蛇神的“四战之地”中,坚挺地活到秦国向六国发动最后总攻的时刻,苟到了大剧终的时候。反观经常与之相提并论的那些国家,比如鲁国、中山以及宋国等淮泗诸侯,早就已经灰飞烟灭了。
就算是其他强国,如果将它们平移到韩国这么一个尴尬的地理位置上,恐怕没几个能活得过中场。可为什么韩国就这么抗打,生命力就这么顽强呢?他们靠得究竟是什么法宝?大王你不妨好好想想。
文章中韩非并没有给出详细的答案,只是粗略地提到说,韩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它居于“天下之中”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上,每天都要遭受无数暴击,以至于君主受辱、臣子受苦,上下相互同忧共患已经很久了。为了能够保存国祚,他们经年累月修筑各种各样的防御工事,长期储备各类战略物资,以图警戒强大敌人,实现长期固守的目标。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当时人尽皆知的特殊条件,就算是韩非不提,秦王政也是心知肚明的,那就是韩国独树一帜的技术优势。
在列强环伺的环境中,韩国除了进行过一次不怎么彻底的变法之外,还依凭丰富的铁矿资源,发展出了一套强大且完备的军工产业。当时天下最精良的强弓劲弩、最锋利的刀枪剑戟……都是通过这一套遥遥领先的军工体系生产出来的。
正是依靠这些科技树上的领先优势,韩国才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小而精的地方性强国,打造成了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一颗捶不扁的豌豆、一朵带刺的玫瑰,一个任何人下口之前都要仔细思量半天的硬骨头。
面对这样一个小而能打、小而抗揍的国家,大王你有把握一年就灭掉它吗?如果不能,那带来的后果可就严重了。
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
首先,如果你打着灭韩的旗号大举出兵,四邻诸侯围着看了半天,发现你只是攻取了一座城池就退兵了,他们一定会说:“切!我以为秦国有多厉害呢?原来也不过如此!”秦国的力量就会被各国看轻,秦国的军事实力也会遭受普遍的质疑,他们就会信心倍增,合起伙来进攻秦国,我就问你能不能扛得住?
其次,韩国本来跟你跟得紧紧的,结果你这一打,他们心里肯定发慌啊!就一定会背叛秦国。韩国一背叛,魏国人看了肯定高兴,就会积极响应来帮助韩国。赵国一看韩魏两国抱成一团,就会大受鼓舞,从而依靠齐国作为后盾来与秦国对抗。
把原本顺服于自己的韩、魏两国推到对立面,就等于是拿着两国的武力去资助你最大的对手,让赵国和齐国的合纵力量更加稳固。合纵的力量一旦得到加强,就一定会反过头来与秦国争雄。所以我才说,攻取韩国是赵国的福利,对于秦国而言却是祸患。
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则合群苦弱以敌而共二万乘,非所以亡赵(韩)之心也。
到了这个时候,向前进取不能击败赵国,退而保守又不能拔除韩国,秦国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受苦受累的可不仅仅是那些冲锋陷阵的士兵,还会让后勤补给成本直线上升,从而让整个国家受到拖累。
事情一旦发展到这一步,你想要用这样一支疲弱的军队,这么拉胯的后勤补给,来同时对付两个万乘之国,大王确定这就是你最初作出攻韩决策时想要达成的目的吗?
整段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十分明确:韩国虽然看起来国小势微,但其地位却举足轻重,其国力也不容小觑。在作出攻韩的决策前,你最好先想清楚,因为不论你能不能一战灭韩,最后的结果都有可能是得不偿失。
均如贵臣之计,则秦必为天下兵质矣。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由此倒推回来,灭韩的这个决策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按照贵国谋臣的计策行事,那秦国必定成为各国的攻击目标,陛下就算是能与日月同寿,恐怕也永远都见不到兼并天下的那一天了。
所以啊,与其听那些谋臣胡乱指挥,不如你就听我的。那我有什么更好、更符合秦国利益的计策呢?没别的,就是把战火烧到赵国去,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今贱臣之愚计:使人使荆,重币用事之臣,明赵之所以欺秦者;与魏质以安其心,从韩而伐赵,赵虽与齐为一,不足患也。二国事毕,则韩可以移书定也。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
首先,就是要分化瓦解赵国的盟友。对待楚国,使出你们最擅长的“金元外交”手段,用重金贿赂其当权派,大力宣扬赵国对秦国的欺骗。对待魏国,要采取拉拢的手段,派王室公子到大梁为质,让他们安心地跟韩国一起,追随我们攻打赵国。
等楚、魏两国转变了态度,赵国就被彻底孤立了,就算这个时候还有齐国这个帮手,也根本不足为患。只要我们击败了赵、齐两国,区区韩国,不过是一纸文书就能实现和平占领,你还怕它敢跟你对着干不成?
如此一来,秦国可以一举让赵、齐两个大国显出颓势。天下之大,无人可以争锋,楚、魏两国见事不可为,自然会更加坚定地追随在大王身后,天下可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