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比克文学,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句子,www.dopic.net】
当前位置: “不争”是一种境界 > 正文

“不争”是一种境界

专题: 历史有意思 中国传统文化 想法 简友广场 散文
作者:延平延微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4-28 16:35:18  阅读:347   网上投稿

“不争”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用语。在不同的学派中有不同的含义。

道家视其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 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还说:”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的确,人生中的很多烦恼皆来自于一个“争”字。争来争去,很多时候不但得不到好的结果,反而把自己困在纷争的泥潭里。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国的先贤是如何诠释“不争”二字的。

前面开头就说到老子。老子讲不争,不争就是要争,人怎么可能不争呢?但是你要争得好像没有争一样。

孔子却直截了当地说,就算是射箭,也要讲究礼节礼仪。两个人要射箭,上去先互相作揖,然后再射,射完再作揖,表示我不是要跟对方争,只是想请对方指教而已。

1

王阳明告诉我们,“不争”是一种明智。

王阳明之所以能成为心学大家,在哲学、文学、军事等多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很大的原因正是他“不争”的结果。

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志存高远,他认为人生的第一等事就是读书做圣贤,而不是做高官,出人头地。这样的心态无疑让他做事更加专注,对于做学问大有意义。后来走上仕途以后,由于他个性耿直,不会巴结和讨好权贵,慢慢的就得罪了当时很有权利的一些宦官。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在明朝那都算是个传奇。王阳明虽然为一介书生,对于宁王事件,王阳明一力承担了下来,他不是书呆子式的纸上谈兵,而是理论与实践有机能的结合,在各方面条件都劣于宁王的情况下,以少胜多,以小博大,上演了一场军事鬼才式的指挥。

他只用了43天,就平定了宁王的时候,宦官和朝中的一些奸佞之臣嫉妒他,宦官们更是想要抢功。于是他们怂恿明武宗,说抓捕宁王,应该要皇帝御驾亲征,以显示皇帝的威严,不如放了宁王,再由皇帝亲自去抓捕。当时明武宗年纪还小,不懂朝政的轻重,他听了这些谗言以后,就真想让王阳明放了宁王,然后自己再去讨伐宁王。王阳明知道后哭笑不得,他十分清楚,如果放了宁王就等于放虎归山,日后想要再抓捕就难了,可是直言觐见就是往枪口上撞,只会惹武宗更加生气。于是他选择了“不争”,主动将平定宁王的功劳,让给大太监张永,自己半隐居起来,乐得清闲自在。

太监张永得了功劳之后非常高兴,全力的和其他人周旋,王阳明也因此逃过了那些纷纷扰扰,在那个宦官乱政,朝野上下一片混乱的时候,王阳明能够看破人和人之间的你争我夺,选择不再与很多人,很多事相争,最终达到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也避免了很多祸患。

王阳明的不争并不是懦弱和退缩,而是不再纠缠于眼前的小矛盾和短暂的利益得失,把自己的目光放到更长远的地方,所以才能参透很多人生的真道理,也才能一门心思的将他的心学思想研究透彻,成为受人尊敬,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今天的社会节奏很快,人们也难以避免产生浮躁之心,尤其是在职场上。如何取得一定的成绩是本事,而如何能够全身而退,更是一种明智。也许古人不争的智慧,我们都需要去思考和体悟。

2

张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不争”其实也是一种格局。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一生建立了了不起的功业,可他不贪恋权位。在汉朝建立以后,不少开国功臣都被剪除了,他却能够平安到老。

汉高祖刘邦曾评价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能够生荣死哀,很大程度也应该归功于他“不争"的智慧。作为刘邦的左膀右臂,在伴随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张良贡献了很多计策。比如刘邦进入咸阳以后,面对无数的奇珍异宝,他也挪不动脚步了,其实很多人都是在奋斗时能够保持清醒,一旦获得一个成功就容易被喜悦冲昏头脑。就在刘邦乐颠颠的时候,项羽设下了鸿门宴,对他虎视眈眈。刘邦急忙向张良求助。张良问刘邦:“以我们的实力能打得过项羽吗?”刘邦说:“当然不能。”张良冷静地回答说:“那就别争输赢了,示弱是唯一的出路。”

刘邦于是依计而行,他退回霸上,把宫中的珍宝尽数封存并严令三军不允许抢夺百姓财物,在张良的陪同下只带了十几个随从去见项羽。正是他的主动示弱让项羽放松了警惕,用以退为进的智慧成功化解了一场危机,保存了实力。

刘邦在日后感慨的说:“得一张良,胜过得到百万雄兵!”刘邦赢得天下之后,要封赏张良,可张良并不想在朝堂上卷入是是非非之中,他明白自己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了,因此告老还乡,回归田里,做回潇洒的自己。

不得不说张良是十分懂得进退的,他也是“汉初三杰”里唯一一个得以善始善终的人。

3

曾国藩告诉我们,“不争”让人活得更自在。

年轻的曾国藩曾在岳麓书院读书,当时他有一位同学性格比较急躁偏激,经常针对曾国藩。

有一次,曾国藩在窗前读书,这位同学走过来说:“你在这里看书,挡着我的光线了。”曾国藩没有和他计较,默默的走到别处看书去了。有时候晚上曾国藩还想继续读书,这位同学抱怨他说:“白天不好好读书,晚上来打扰别人。”曾国藩依旧沉默不语。

后来,曾国藩考中了,这位同学又发牢骚说:“就是你把我的好风水都占了。”曾国藩听了还是默不作声。同学们都看看不下去了,一个个都很气愤,曾国藩却不以为意。因为他知道这种“争”是没有意义的,输赢又如何?

其实,仔细想想觉得曾国藩做的很对,处事不争能避免很多祸端。待人不争,能够免去不少纷争。不争看似是在避世,实则是以退为进的一份智慧。

红尘之中的我们,难免会受到外界的很多诱惑。只有“不争”才能活得更自在。曾国藩的聪明处事方法,相信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今天,我引用了三个先贤的的三个小故事,试着想诠释“不争”的一种境界。其实,“不争”你可以理解为礼让,也可以理解为最好的“争”。因为,往往你选择“不争”,却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这难道不是最好的“争”吗?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