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图侵删)
抽取碎片化时间,我把《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的电子版读完。
这本书据说从作者到翻译者,再到读者;从出版到翻译,再到阅读后,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不可思议的效应。
先从本书作者开始说。
作者约翰·史崔勒基具有高学历,就职于非常不错的公司,也有着较好经济收入。然而,他从毕业工作数年后,突然觉得迷茫。
32岁那年,他不管周边有着怎样不同的发声,毅然和妻子背起背包,踏上9个月时间的环球旅行。本书就是约翰·史崔勒基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出来。
成书后,约翰·史崔勒基自费出版,岂料,一年之内变成畅销书,且被翻译成39种语言。
再说说《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的翻译者万洁。
本书介绍说,译者万洁原来是隐居家中,远离尘嚣。从开始翻译这本书以后,卸载掉“吃鸡”游戏。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到了读者手上后,听说,看了这本书的人,掀起一阵“辞职潮”。这本书被传言是本读完辞职率超高的奇书。
(网图侵删)
看到上述简介,我心里产生好多疑问。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它到底讲什么?
“世界尽头”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是咖啡馆,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好奇心催促我,加速阅读。
原来这是一家“为什么咖啡馆”。走进这家咖啡馆的人都能够看到一份菜单,上面设三个问题,让客人 们“等餐时请思考”。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这本书是让走到咖啡馆的每个人坐下来喝杯咖啡,从这三个问题开始,重新思考,在思考中重新认识自己。
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
如果你感觉到问“你为什么来这里?”的“你”,与当下的自己产生的亲密度和融合度不高的话,书中也建议你可以把主语变成“我”,即“我为什么来这里?”
在喧嚣里社会,我们常常奔波各处,唯独忘记回到自己内心世界,忘记身心所需要宁静。
“我为什么来这里?”把我们从外面拉到内在,走向内心探索真实需要和感受。
这是我们每个人探求和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本书作者通过服务员凯茜讲述绿海龟的故事,特别有启发。
一次,凯茜去海里浮潜,遇到一只绿海龟。
看似游得很慢的绿海龟,最后却远远超过她。凯茜发现一个规律:绿海龟从不与海浪相争,它能够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把自己向前推进。
凯茜认为无法追上绿海龟,是因为她不管海水方向是同方向还是反方向,只是依照自己的频率,使劲划水,向前游。尤其在反方向的海浪中,人越用力游,越是感到疲惫。
但是,绿海龟不一样。它的动作遵循着海水的运动规律:在反方向的海浪中保持体力,在同方向的海浪中便有足够体力顺势而游,借力发力。
“绿海龟教给你的是,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不在同一个频道,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
我为什么来这里?
我们通过各自的方法,去寻找这个答案。答案不是唯一的,因人而异,但自己的答案,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决定,不必经过别人的允许和同意。
当找到生命为什么而存在,每个人就会朝着存在的意义前行——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网图侵删)
第二个问题:你害怕死亡吗?
本书问“你害怕死亡吗?”
意思是说,时间并不会为谁而停留。
时间的流逝,意味着剩给自己做想做的事的时间将越来越少,也害怕再没有机会做想做的事,所以害怕死亡的降临。
“如果你已经做成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就没理由害怕失去做这些事的机会。”
从现实生活和工作上说,我们很多时候心里想做的事,可能会与现实产生冲突。这本书里也告诉我们如何协调与平衡这种冲突。
首先,我们找到“想做的事”,一定要马上去做,而不要在“等待”和“准备”中浪费宝贵的人生光阴。
其次,每天都去做这件”想做的事“。比如一个人喜欢阅读,每天都去做“阅读”这件事,就能把阅读的时间从一小时,发展到两小时、三小时……
想做的事,一定要每天实实在在做着,从而体会自己存在的意义。
第三个问题:你满足吗?
“你满足吗?”
这个“满足”不是说去购物、吃喝玩乐上的满足。
对于“满足”,这本书指出一个问题:当人没有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没有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没有朝着存在的意义去做的时候,人会有一种空洞。
这个“空洞”就可能用购物、吃喝等物质来填补。那么,填补又需要用到金钱,这就掉入循环:继续为工作而工作,为金钱而工作,忘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
所以,哪怕有着令人羡慕、稳定和高报酬的工作的人群,同样会陷入迷茫的危机里。
“危机”,实际上是每个生命在寻找生命想要前往的出路。
读了《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后,我们可以回归内心,认真对自己问出三个问题,重新思考 ,重新认识自我。
从当下起步,尽可能少走弯路,让我们真能积极地选择人生道路,而非被动接受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