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江南地区形成三大反元武装。陈友谅占据湖北武昌,自称汉帝;吴国公朱元璋以应天(今南京)为中心;张士诚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自称吴王。三大势力彼此相邻,相互争斗不已。
朱元璋
陈友谅兵强志骄,而张士诚粮足财富而无远图,朱元璋处于两强之间,决定先灭陈友谅,后攻张士诚。
可是,朱元璋还未出兵,陈友谅的军队就杀到了。
至正二十年(1360)闰五月,陈友谅亲率水师十万进攻应天,被朱元璋击败于龙湾(今南京下关一带)。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再率水师号称60万攻洪都(今南昌)。洪都由朱元璋侄子朱文正镇守。朱元璋一面命朱文正坚守,一面命正在围攻庐州(今合肥)的中书省右丞徐达、行省参政常遇春救援。
七月初六,朱元璋与徐达、常遇春等率水师20万沿江西上,十六日进至鄱阳湖口。他令一部分兵力切断陈友谅退路,一部分兵力威胁陈军侧后,自己率主力进入鄱阳湖。
常遇春像,取自清代上官周《晚笑堂画传》
七月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水域遭遇。陈友谅列巨舰当前,首尾连接,声势浩大。
次日,两军展开战斗。徐达、常遇春等分率水军,徐达身先诸将,督士卒短兵相搏,杀败陈军前锋,斩1500余人。陈军逼近朱元璋船只,幸得常遇春从帝相救,朱元璋方得脱险。这一日,双方各有胜负。
七月二十二日,决战开始。陈友谅船大,连锁为阵,朱元璋舟小,仰攻不利,接连受挫。这时,部将郭兴建议,改用火攻。于是,朱元璋命常遇春等人分调渔舟,外装芦苇,内置火药,名曰“没奈何”。下午,东北风起,朱元璋命死士驾驶小舟七艘,立草人冲于前,进行火攻的渔舟紧随其后。接近陈友谅的大船,便乘风纵火。顿时,风急火烈,焚陈军舰船数百艘。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等人皆被烧死。朱元璋乘势猛攻,又击杀2000余人。
陈友谅命大炮直轰朱元璋坐船,朱元璋命廖永忠、俞通海等人分率六舟直杀入陈军阵中。双方杀至二十四日中午,陈军大败。
陈军欲退不能,只能相持,陈军左、右金吾将军相继投降朱元璋。陈友谅为泄愤,尽杀俘虏,而朱元璋则放还战俘。
这时,形势对陈友谅军队越发不利起来。鄱阳湖因为秋阳久晒导致水位降低,陈军楼船大重吃水太深担心甚至搁浅、不敢靠岸。朱元璋的小舟反而因为船小灵活速度快可利攻击,也可以靠岸扎水寨,利于持久战。
朱元璋分兵夺取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兴国(今阳新)等地,控制长江上流,防止陈友谅突围。
鄱阳湖之战示意图
陈军被困湖中月余,粮食奇缺,将士疲惫。八月二十六日(1363年10月4日),陈友谅冒险向湖口方向突围,企图退回武昌,结果陷入朱元璋伏击圈。朱元璋挥军阻击,火舟、火筏猛冲。陈军混乱溃逃。至泾江口又遭伏兵袭击,岸上步兵万箭遮天连发阻截,陈友谅从船舱中探头出来,却被流矢射中而亡,时年四十四岁。
陈友谅太子陈善等被俘,次日,平章陈荣率余部五万余人投降朱元璋。张定边与陈友谅次子陈理逃回武昌。
次年二月,朱元璋率师围攻武昌,陈理投降。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趁陈友谅攻城受挫之机,断其退路,集中兵力,用火攻歼其主力,趁其突围之时全歼陈军,并一举击毙陈友谅,创造出了中国水战史上的著名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