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有一个“铁律”:学以致用。这是无可争辩的肯定。倘若俗话说,则是“没用的东西谁去学呀!”
“无用之用为大用”,这是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即如其所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犹如房间,“墙面”是为“有之以为利”,上下四面墙壁围合的“空间”是为“无之以为用”,可谓老子的实在主义辩证法。
不仅老子哲学的“有无”辩证法是“无用之大用”,其实所有哲学都如是,关键在于个人的“会用不会用”。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关于自身意义之存在的自我意识。没有这样的“自我意识”,怕是不能说真正的聪明与智慧吧?老子能以“五千言”——五千字,表达自己的哲学,“我”或“我们”怎么也得六千字吧?否则,何以说“出息”呢?
哲学有大用,处处可以用。但对于一个来讲,“用哲学”毕竟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哲学说“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水库’”,“我”也只能让自己“泡在”哲学词典与哲学著作这样的“水库”中“游泳”,让别人也如此“游泳”,恐怕抗拒、拒斥的人非常多,即便是自己的家人,怕也多是“反对派”。然而,“用哲学”又是可以无限的,这就是写文章之类的哲学著述了,既是“自用”,也是推广给别人利用,——当然是“爱用不用”的随便了。
所以,学以致用的一种方式即是著述。中小学生写作文,是为人生的“第一学以致用”吧?至于专家、学者写论文、写科研报告、著书,就更是高层次的学以致用了,没有这些,恐怕人类学问、人类文明就都没有了。
学以致用的关键何在?无疑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法宝”。也就是把现实生活对于理论的“需要点”,与理论上的“可应用点”针对性地结合在一起,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问题解决的现实发展、理想之获得。
其实,现代哲学的两个著名的哲学命题最能体现学以致用,即是:① 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总是被理论“污染”。② 理论是实践的反义词。仔细地琢磨琢磨,现实地体悟体悟,这道理是不难理解的。例说一下么,也很简单,现在过年不让“放炮”,感到没有“年味”,不就是“传统文化观念(思想理论)还在‘污染’着自己吗”?
记得是在2005年了,自己曾买了一套《学哲学,用哲学》,就是学以致用哲学的经典著作。自己也曾试着编辑过《建筑哲学》的小周刋,印发公司同事参阅,还是有点良好效果的,一位公司的建筑工程师就主动找我索要这周刊去阅读,其景况至今记忆犹新,仿佛就在面前。
“学哲学、用哲学”,难也不难,就看个人怎么学、怎样用,特别是学到“好处”,用出“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