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比克文学,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句子,www.dopic.net】
当前位置: 读书:刻奇·自媚 > 正文

读书:刻奇·自媚

专题: 日更大挑战 想法 散文
作者:海滨公园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3-12 16:38:22  阅读:408   网上投稿

读书:刻奇·自媚

Kitsch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用于形容那些过度夸张的情感和戏剧化的审美和作品。所以刻奇与矫情紧密相关。当一样事物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之后,就由不得别人不对此事物产生这种特殊的含义。

读书:刻奇·自媚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读者在捷克作家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再次遇到过刻奇。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的中文译者将它的意思译反了,译成了“媚俗”,即讨好别人的意思,而这个词更准确的意思是“自媚”,即讨好自己、迎合自己。

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始,人们就开始谈论它,首先指出是它的虚假、廉价的性质,这正是Kitsch的原发点。

奥地利作家布洛赫指出:Kitsch这种东西“反基督看似基督,行动和说话像基督,但依然是路西弗”、“不仅是美学的邪恶,而且是社会和政治的邪恶”(1933年);美国文化批评家格林伯格认为“Kitsch是这时代我们生命中所有虚假的缩影”、“Kitsch假装对顾客毫无要求除了要他们的钱”(1939年)。

法兰克福学派批评家阿尔多诺指出:“对净化的戏仿”、“用更加空虚来填满空虚的时间”;纽约知识分子凡登哈格说Kitsch“使个体失去追求真正的满足的代替满足”以及罗森伯格:“已建立规则的艺术,可预期的受众,可预期的效果,可预期的报酬”;托马斯·寇克说“Kitsch是要来支撑我们的基本情感和信念,不是困惑或质疑它们”。

刻奇心理,就是为了和别人的情绪保持一致,而刻意掩饰自己真情实感的心理过程。刻奇,是一种被认为低俗的艺术风格,是高雅艺术的反面,用于形容一种视觉艺术风格,大量使用流行元素产出的艺术或设计。使用浮夸的物件或装饰,以达到让大众认为很时尚的目的,也常用于形容音乐。

刻奇,具体表现有如下主要特征:

1.自我感动及感伤;
2.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和感伤;
3.与别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动与感伤;
4.因为意识到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
5.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最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
6.这种崇高是虚假的,附加含义大过实际含义;
7.一旦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就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
8.这是最主要的,刻奇是一种自媚,或精神自慰,自我愚弄。

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或者艺术欣赏行为,刻奇,就是为了和别人的情绪保持一致,而刻意掩饰自己真情实感的过程。刻奇无处不在,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下面转述一位朋友在他的人生中发生的两次刻奇现象:

第一次,是看电影。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如果是一个人在家看电影,每当电影中出现温情的桥段时,我都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然而,倘若我身边有许多其他观众,他们或是无动于衷,或是谈笑风生,都会成为我忍住不哭的理由。因为在世俗的人看来,一个男生若是听歌或看电影就能哭出来,那么他们会觉得这个人矫情和软弱。我害怕被他们这样认为,所以我忍住了眼泪。
第二次,是高中时的校园书商演讲。虽然我早就知道他们的演讲就是为了卖书,但由于学校强制要求,且身边的同学和家长都去了,所以我没敢不去。后来书商大肆的煽情、用感恩的套路催泪时,我内心觉得,这套路老掉牙了,差点没笑出来。可周围其他同学都哭了,有的甚至和父母抱头痛哭。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不哭,那么别人就会觉得我冷血和不孝。所以,最终我也哭了出来,而且情绪还真被感染了,流了很多眼泪。最后,那些抱头痛哭的同学和家长,很多人都被忽悠,高价买了书。估计在回家的路上,待刻奇退去,他们就后悔了吧。

刻奇的本质,是一种自身保护机制。我们害怕和别人不一样,害怕被孤立,所以选择了刻奇。刻奇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正确对待刻奇。刻奇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让集体更团结。真正可怕的是,利用刻奇这个人性的弱点去进行忽悠和诈骗。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如若丧失了对真相的理性认知,舆情导向有时也会让一些群体在刻奇中丧失个体的清醒与独立,距离真实的自我愈来愈远,不知不觉间迷失自我。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