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比克文学,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句子,www.dopic.net】
当前位置: 《论语》之“正名”(一) > 正文

《论语》之“正名”(一)

专题: 简友广场 想法
作者:孤微醺西柚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1-12-30 16:31:09  阅读:397   网上投稿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这几句话开头是“正名”,何为“正名”?

1.归正自己的名称和名分。

2.即楔子。

3.元明杂剧最后的两句或四句中的后句称为正名。

后两条和笔者想表达的主题相偏离,就此带过,我主要解释一下第一条的看法。

首先,谈谈时代背景。在孔子那个时期,社会政治伦理生活等级名分混乱,其中贵贱不明,善恶不分,纲纪不正,等级制度不真等等。早期的政治封建制度的瓦解,很难断定统一。但在公元前七世纪,有的贵族由于战争或者其他原因,失去其土地封号,降为庶民。同样,有庶民因为种种原因成为高官。周王朝政治权利开始瓦解,社会制度也受影响慢慢瓦解。在此过程中,这些拥有知识的官方代表人士散落民间,这些人士或是落魄贵族,或是被贬民间的诸侯宠臣,或是世袭制的官吏等等。孔子也在《论语》留言,“礼失而求诸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时,这些流落在民间的官吏贵族,凭借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底蕴,招生收徒,开馆传道,来维持自身生计。这些传道授业的私人教师,就是“师”。这些“师”各有专长,各有见解,或著书立说,或讲授诗经礼仪,或擅长武艺兵法,或擅长辩论,或以方术见长等等。

其次,天子失驭,神州无主。周王朝外强中干,王威不再。诸侯国蠢蠢欲动,有的开始僭越妄为,有的互相征伐,礼乐崩坏。东周时期称“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孔子当时处于春秋时期(笼统说),周天子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各国还比较坚持战争礼仪,战国时期不再遵守,秩序混乱。

如果说,《论语》中哪一句话最能代表“正名”,我会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中,每类事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个名字很有一定的含义。这类事物应该做到与名字相应的含义,也就是理想的本质相一致。

谢谢!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