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程,听的是介绍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这本书是和《大明王朝1566》的小说一起买的,当时看《大明王朝1566》的电视剧,很上头,就一口气买了好几本介绍嘉靖到万历三代历史的小说和史书。
听课时候才想起,这本《万历十五年》到现在还是崭新地束之高阁,想想真是惭愧,明年不要再列书单了,先把今年,甚至去年买的书看完再说吧。
书归正传,来聊聊今天听书,对于海瑞这个人的一点想法。
《万历十五年》中这样评价海瑞:“他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的观众;但是,当人民评论他的政治措施,却不仅会意见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极大。”
对于海瑞这个人,大家公认的标签是“清官”,但清官就一定是一个好官吗?
黄仁宇谈到海瑞时,用了“古怪的模范官僚”这样一个词。
海瑞是一个道德观非常纯粹的人,并始终以这种几乎顽固苛刻的道德观来要求自己和别人。
隆庆皇帝时,海瑞出人南直隶巡抚。当时,苏南地区的高利贷问题非常严重,许多欠下高利贷无力偿还的农民,只能以土地抵债,久而久之,造成土地大量集中于官宦手中。
这些高利贷的利息是远远高于明太祖朱元璋颁布的法律的,而海瑞是坚决不容许这种违反规制的事情发生的,于是他先从自己的救命恩人——前任首辅徐阶开刀,逼迫徐阶退还了家里的大半土地。
农民们看到海大人如此公正执法,便纷纷上诉状,要求讨回自己的土地。
面对每日雪片般的诉状,海瑞在无力一一查实的情况下,仅凭一腔热血和对穷人的同情,便全部以偏袒穷人的判决草草结案。
这种以道德代替法律的做法,很快便显现出后遗症:有钱人不敢也不愿再从事借贷活动,当地所有的借贷行为几乎一夜之间全部停滞。农民们资金匮乏,又无处周转,后续带来了更多更大的麻烦。
这里,讲书人又举了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例子。
曾国藩最初为官时也像海瑞一样,耿直难通融,和上级以及同僚们的关系非常糟糕,以致于没有人愿意和他合作,他想要推行的政策处处碰壁,职场工作寸步难行。
后来,曾国藩反思并做出了调整,他不再拒绝官员们送上的银两,一概照收。
但他将这些钱财全部用于组建湘军,为大清朝续了几十年的命。
两点间,的确直线距离最近。但往往,直线上并没有路,或者有路却举步维艰。那么,曲线救国就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倘若不懂得灵活变通,只知一味的孤芳自赏,就注定成为曲高和寡的孤家寡人,更不要提什么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好人未必能为好官,能治好国。
想起毛主席评宋襄公。
宋襄公,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但在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中,却是这样说的:“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这段历史是怎么回事儿呢?
简短截说,当年宋楚交锋,楚军远道而来,宋军早在岸边摆好阵势。
当楚军开始渡河,有人对宋襄公说,趁他们过河,赶紧出击,必获全胜。宋襄公不听,坚持要等对方上岸再打。
等楚军刚刚过河,还在列阵时,又有人劝宋襄公,趁此时赶紧进攻啊!宋襄公说,急啥急,人家还没准备好呢。
待到楚军整装列队齐备,双方交战。结果宋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宋襄公本人也挂了彩,还累得保护他的亲兵全部阵亡。
此外,宋襄公还提出,交战中不能杀对方的伤兵,且不能擒“二毛”(就是发须皆白的老人)。
这种“仁慈”对宋军将士在战争中的冲杀是大大的掣肘,根本无法发挥战斗力,只能一次次错失战机,节节败退。
宋襄公的“讲武德”,或许为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所崇尚,却并不符合两军对阵前的兵戎相见。
战争中,胜利是最终,也是唯一的目的。一切所谓的阴谋阳谋,只要能够达成胜利,就是有用的计谋。一味的“贵族精神”,只会落得贻误战机,亡国灭种的结局。
回过来再看海瑞,空有一腔正义,一世清廉,却并未能他所处的社会做出多少贡献,并未给他治理下的一方百姓谋得福利。这所谓的“清官”也只是个清官,徒有清名却无甚作为,只是为己身搏了一个清名。
正如《大明王朝1566》小说中所言,官场,须得“和光亦同尘”。
你的格格不入,自恃清高,只能让自己到处碰壁,政令不通,毫无执行力,则为民谋福利就注定沦为一句空话。
像后期的曾国藩那样,以智慧的方法,不拒人于千里,用小小的“同流合污”,换取行动上的大方向一致,让自己的政策方针得以施行,向着最终目的一步步靠近。
如此,方为一个政治家的识大体,观大局的高明之举。
相反,一味追求声名,沽名钓誉之人,实非济世之能臣。
海瑞,一个公正廉明的清官,却非力挽狂澜的能吏。
下一次,聊聊万历首辅张居正。此人正是结果导向明确的实干家,可以多年隐忍,可以默默做事,可以使用手段,只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