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少国家的经济水平都在快速上升,但是穷国还是一直那么穷,这是为什么?更加不解的是,发达国家一直都在援助穷国,但穷国非但没有因此脱贫,反而愈来愈穷,这又是为什么?
这里暂且不讨论穷国为什么一直那么穷,我们只讨论为什么大国的援助没法起到作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伊斯特里,他曾在世界银行工作16年,担任经济学家。世界银行,本质是一家国际扶贫机构,专门从事援助贫困国家的工作。
伊斯特里在其著作《白人的负担》里说,世界银行在过去的50年里,已经援助了非洲贫困国家2.3兆亿美金,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却未能让每个儿童接种一支12美分的疫苗,让死于疟疾的全部人数减少一半。如果每个妇女能分得3美元,那儿童的死亡人数又可以减少一半;如果每个家庭能分得3美元买蚊帐,疟疾就可以避免。但这一切统统做不到,即使砸下这天文数字的援助基金。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例子。每次iPhone新品发布后,都会有大量的果粉第一时间在专门店等候抢购最新的iPhone手机。即使没有抢到,只要有心你总有别的渠道可以购买到,或者在官网买,最迟两个月内都能收到手机。也就是说,iPhone手机的渠道商有能力用最短的时间把iPhone手机送到消费者手上。
世界银行和iPhone渠道商,它们做的都是“同一件事”,都是想把物品送到需要的人手上,只不过前者是援助资金,后者是iPhone手机。可是,你会发现世界银行的效率太低了,它们根本无法满足目标人群的需求,即使重金投入也是如此;反观iPhone渠道商,它们却能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iPhone渠道商的工作人员比世界银行的人员更加聪明?这显然不是,因为能进入世界银行工作的,基本都是有名之人,有能之人,那么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其实不是哪里出错了,而是行善和商业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商业的本质就是追求效率最大化,利益最大化,而行善未必有这种想法,或者是只有这种想法而不知如何做。
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原因让扶贫很难有效。
第一个,缺乏反馈机制。商业里有市场,它能随时给你反馈好与坏。比如开一家奶茶店,做得好不好马山就能知晓,净利润就是很好的指标。
而在慈善机构里基本没有反馈,因为没有标准,无法知道怎么做才是好的,怎么做才是不好的。比如说,你免费给穷人发食品,我相信他们都会要,即使你的东西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这就导致你无法判断你的做法是否正确,进而无法改进。甚至有些情况,你根本无法用标准选择支助谁,比如有两个家庭都很贫困,你的资源只够支助一家,你怎么选择。
正是由于没有像商业那样有明确的标准与反馈,慈善不知道怎么样才是有效率的,所以往往很难见效。
第二个,委托代理问题。很多行善的人,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所以很难认真地思考每一笔资金怎么用,最可能的想法是尽快把钱捐出去完成任务。
第三个,所托非人的问题。很多地方贫困潦倒,往往是当地政府贪污腐败,自私自利造成的,你却把援助资金交给他们来分配,这不是很可笑。援助只能加剧了当地政府的专制,更有力量进行统治,所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穷国越来越穷。
第四个,养懒汉效应。持续的行善,会降低当地居民的劳动积极性,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更有甚者,会造成一部分人为了确保自己在支助名单里而放弃工作。那么这个地区的发展可想而知。
行善失败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以上这四点可以说是,过去50年世界银行行善失败的主要原因。
那么,到底该怎么进行慈善呢?
不妨借鉴中国的做法。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国际中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责任,特别是在援助非洲贫困国家的问题上。
应该是吸取了之前西方国家援助失败的经验,中国近几年的援助基本都不是直接给金钱,而是帮忙修建公共设施,比如高铁、公路等,同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共同发展理念。其实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建立贫困地区当地的市场规范,让他们能进行商业交易。只有当地的商业能发展起来,才有可能破除一直贫困的“魔咒”。良好的商业市场自然能选择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以及居民真正的需求。
所以,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才是扶贫、脱贫最有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