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比克文学,经典语录,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句子,www.dopic.net】

以“爱”之名的“打”式家庭教育反思

专题: 精美文章 读者文摘
作者:互联网 时间:2019-12-05 01:00:15  阅读:328   网上投稿

以“爱”之名的“打”式家庭教育反思
 
十三岁,是一个如梦般花开的时节,却也是一个叛逆的时节。刚上初中的李玩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母亲在她年幼时就离家,父亲再婚后又生了个孩子。父亲在考虑如何告知女儿新生儿到来的事情时,两人却意外因课业又起了争执。于是,父亲便送给了她一只小狗,既希望小狗能缓解李玩失落的情感,又希望小狗建立起父女俩进一步沟通的渠道。
 
李玩逐渐接受了小狗,还给它取了一个很有深意的名字——“爱因斯坦”。在不被接受的“爱因斯坦”身上,李玩仿佛看到了自己,从某种程度来说,“爱因斯坦”成为了李玩青春的写照。然而,有一天,“爱因斯坦”跟着另一条狗悄无声息地跑了。李玩知道“爱因斯坦”走丢,而爷爷、奶奶、爸爸、后妈等家人并没有去找的情况后,十分地生气,便哭着跑出了家,在大街小巷里寻找“爱因斯坦”。
 
深夜,李玩沿着街道,拼命地喊“爱因斯坦,你在哪?”甚至她还“汪汪汪”地学狗叫。循着犬吠声,李玩疯狂地敲打陌生人的家门,“叔叔,我们家的狗丢了,我听见(它)在你们家”。可是,人家在把她训了一顿后,无情地关上了门,就好像关上了她情感诉求的通道一样,让她成了家庭的边缘人。
 
这一场李玩寻狗的戏,导演曹保平用了近7分钟,将李玩的叛逆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当我们透过父亲打李玩时,我们不会在意“打”本身,反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李玩的无理取闹,甚至认为她该“打。这是曹保平导演的高明之处。
 
事实上,在我们的现实社会,很少有孩子会像《狗十三》里的爸爸那样,质问对方为何会如此对待自己,“是不是我欠你的,是不是全家人都欠你的!”不是的,除了一句永远都等不到的“对不起”,孩子们并不觉得父母“欠”自己什么,于是也憋着一句“谢谢”,让互相亏欠成全父母子女一场。
 
中国家庭里,爸妈最想让孩子懂事听话。潜台词是“面对分歧,小孩懂什么,闭嘴就行”,所以你得学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看他们的眼色行事,讨他们欢心。那些沉默的委屈,无奈的隐忍,最后都随着看似痊愈的伤疤,被所谓的“成长”一笔带过。这种以“爱”之名实则伤害孩子们的行为,就是一场世袭的悲剧。
 
但不管是受害者的孩子,还是家长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是病态的,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个永无止境的死循环——父母们转眼忘记,到头来却还等着“受害者”的孩子们说“谢谢”,孩子们也在不可逆的岁月中不断妥协,最后只能“算了”。
 
有人反映,对李玩满腹委屈的成长只有同情,并无代入感。所以很多时候,对于女孩对家人的任性都让他们觉得有点吵。我想请那些曾经历过不愉快的童年的孩子们,不要就这么“算了”,否则下一代的亲子关系将继续进入此等循环。

    相关美文阅读: